从持续走热的不动产市场,到突破4万点的日经股指,日本的各种经济指数,一路长虹。外行看热闹,先不论新旧三支箭是否起到拉动GDP的作用,“观光立国”政策强化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重塑了日本的国际形象,确是不争的事实。
外国人涌入京都,投资兴业者有之,投机捡漏者有之,倾慕风情者有之。苛刻的乡规民约,繁琐的条例细则,都不能阻挡外来购房者的热情。“外国人买空京都”,成了常驻热搜榜的话题。
“出售京都寺院,带宗教法人”,突然蹦出的一条消息,令人有种“不出意外的意外”。是穷疯了吗?连埋着祖宗的寺院都要卖给外国人,日本人还有什么不能出卖的?!
行政区划范围内宗教法人的统计工作,由京都府文化体育部文化科负责。据他们提供的最新数据,京都府目前共有宗教法人5501个,包括神道、佛教、基督教等教。神道,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佛教,独占六成,其中京都府辖3028个,京都市辖1656个。数字最有说服力,京都寺院的密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即使在京都设有主要事务所,但如果“境内建筑”不在京都,这类宗教法人就不计算在内。
境内建筑
是宗教法人所拥有的建筑或工作场所,包括主殿、院舍、食堂、教务办公室以及这些建筑物所附属的土地;参道及其所在土地;用以举行宗教仪式的土地和田地;相关的庭园、山林等;与之有历史渊源的土地;为保护前述宗教建筑而设立的防灾用地等。
规模大的寺院,坐拥一片林、几座山,如此看来,“僧兵十万”“寺产千顷”,中世纪的历史,不全是演绎。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推行檀家制度,寺院兼管户政,百姓必须以家族为单位归属于某所寺院。结婚也好,旅行也罢,拿到所属寺院的批准才能行动。寺院则根据捐资的多寡,赐予院号或戒名。经过明治维新洗礼,檀家制度是没了,日本的寺院不能再管活人户籍了,但民众承担家族墓葬仪礼的责任被强化,供养祖宗的习惯也已经根深蒂固,寺院保留了“葬礼佛教”的功能并延续至今。
2013年度英国大百科全书国际年鉴认为,99%的日本人都可以划归佛教徒。日本总务省发布的第六十三回日本统计年鉴,有8470万人信奉佛教。而更普遍的说法是,今天,大部分的日本人只有死的时候,才和佛教产生了深刻的羁绊。
寺院掌管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归路,宗教法人还享有免税等优惠措施,以世俗眼光看,这应该是一门只进不出、稳赚不赔的生意。怎么还会有人要卖寺院,而且是京都的寺院?
日本至今保留着大约7万5千家寺院,他们用“永久供奉”的承诺吸引“檀家”。日本人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多少年后,早已没了续费的后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魂儿,都得“聚会一处”。而近年来“都市一极化”和少子化问题深刻,将传统的家庭模式打破。按时按节祭祖、扫墓,变成年轻人难以负担的重责。位置偏远,影响力小的寺院,愈发难以维持。
有钱就可能买下京都的寺院?怎么着,再到京都,就得坐在美国金主买下的狩野派屏风前,喝着南亚阿姨点出来的茶,欣赏欧洲和尚打理的枯山水了?!
别扣什么文化歧视的帽子,这就好比到老广食府寻找辣子鸡烧得好的师傅,到西北饭堂探访擅长灼制东海海鲜的厨子,总归透着股南辕北辙的傻气。
好在,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想子承父业继承一所小小的寺院,继承者也必须经过考试取得僧侣资格才有可能。而那些久负盛名的名山大刹,自有总本山指派适合的人来主持工作。
出售寺院,更多的是宣传噱头。京都的佛,光靠拿钱,是砸不动的。京都,还是那个两分拘束,三分矜贵,五分朴拙的京都。
从“消失的十年”到“二十年”,再到“三十年”,日媒热衷唱衰脚下的那片狭长土地,一时半会调子是不会改了。至于“外国人买下XX”的报道,听听就好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