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众多光伏项目纷纷签约,然而,不少项目却在签约后遭遇落地难的困境,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光伏业务开发端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深入剖析光伏项目签约后不落地的原因。
光伏业务开发端的问题剖析
策略性签约现象普遍:部分资方出于战略考虑,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大量签约以占据市场份额,意图在后续通过集中采购压低成本。然而,这一策略往往因市场变化、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未能如愿,导致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项目转手与投机行为:一些能力不足的中间商或“串子”通过签约光伏项目,试图寻找下家连项目公司一并出售,以赚取差价。这种投机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导致项目在转手过程中频繁受阻,最终无法落地。
决策与执行脱节:在大公司或经验不足的公司中,常出现签合同的人不掌握实际决策权,而真正拍板的人却未参与合同签订的情况。此外,业务员为追求业绩,往往忽视项目调研和风险评估,盲目签约,导致项目后续难以推进。
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缺失:部分资方缺乏光伏项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仅凭一腔热情签约项目,却将施工和运营的重担全部甩给EPC(工程、采购、施工)企业。这种“甩手掌柜”的做法往往导致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最终难产。
居间人费用高昂:光伏项目居间人在项目促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高额的居间费用往往成为资方的一大负担。当居间人索要的费用超出资方承受范围时,资方可能会选择放弃项目或寻求其他途径降低成本。
融资难题:资金是光伏项目落地的关键。部分资方在签约项目后才发现融资难度远超预期,导致项目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推进。
外部影响因素的考量
电网接入与消纳能力受限:随着新能源新增装机的快速增长,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成为制约分布式光伏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区域电网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新增光伏项目的接入需求,导致项目无法落地。
电力市场化交易带来的挑战:光伏项目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后,原有的收益模型受到冲击。市场化交易电价的不稳定性要求项目运营方具备更强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否则项目收益将难以保证。
政策变动与不确定性:政策的调整对光伏项目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电网企业不再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力的政策变化,使得资方在投资时更加谨慎。
非技术成本上升:随着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大和新能源项目的房地产化趋势,各地纷纷要求产业落地和资源配套费用。这些非技术成本的增加直接抬高了光伏项目的投资门槛,导致部分项目因成本过高而无法落地。
综上所述,光伏项目签约后不落地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业务开发端的问题,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资方、EPC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项目调研与风险评估、提升技术与管理能力、优化融资环境、完善政策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7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