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策划|医务人员呼吁: 科研减负, 让医生回归医生!

金羊网2024-08-15 21:31:37  83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羊城晚报》发起《医务人员工作时长与工作情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旨在客观反映医务人员的真实工作状况,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并理解这一特殊行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调查》显示:41.68%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有15.03%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2个小时;超过六成的医务人员表示工作压力较大,近六成出现与压力相关的失眠,希望在科研活动和继续教育方面“减负”的呼声最大。统计也显示,在三级医院中40—49岁的医务人员最“拼”,参与科研与继续教育人数占比均超过其他年龄段。

此次调查中,有超过200名医务人员留下联系方式愿意接受采访,《羊城晚报》记者与他们进行了深入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探讨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背后的原因。“增加人手”“让医生回归医生”“请把我们的时间更多留给患者”等是许多医务人员的呼声。

留给患者时间越来越少

“医院要求加强医患沟通、人文关怀,但我真正能与患者面对面的时间不到1/8,其他时间面对的都是电脑。患者入院时要填写详细的病例资料,出院时要写出院小结,一头一尾最忙,平时要下医嘱、做每日记录、分析检查结果等,”广州一三甲医院儿科医生陈阳说,他所在病区繁忙时段电脑要靠抢,写不完不能下班。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临床中的文书工作越来越多。

除了临床工作外,医院及上级部门的各种评审、比赛、申报、考核等,最终都会落地在一线科室,科室又将这些工作分派给医务人员。“没有哪天空着手下班,重点专科申报材料编写及总结、优秀服务团体评比材料总结、临床投诉反馈及处理措施……”深圳一医院妇科主任杨颖告诉记者,这是她最近晚上在处理的工作。

杨颖说,从医20多年,她感觉越来越忙,但留给患者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作为科主任的她即使出门诊也不得不接各种工作电话,手术接台时间也用来审批OA、回电话。科室每个人都是“六边形战士”,身上都兼着多项任务。有的同事值夜班抢救了一整晚,天亮了顶着一对黑眼圈又去给学生上课。

忙不过来的原因之一是人手不足。陈阳所在的儿科按照床位计算,目前仍缺口18个医生。广州另一家医院药学部自药品零加成以来再没进过新人,而每年都有几个人退休,自动减员,在职人员自然工作量越来越大。据了解,在医院所有科室中,儿科、急诊、心理科等人员缺口尤为明显。

人员不足的背后是待遇不足。陈阳所在科室今年培养了十几名硕士研究生,最后只有一人愿意留下来,与此同时,一名工作了3年的医生辞职了。陈阳认为,当待遇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时,就有人会用脚投票。

据了解,目前有部分医院通过招聘临床助理、科室秘书等方式来分担医务人员的文书工作,缓解人力不足现状。

每个医生都要当医学家?

《调查》显示,科研是医务人员最希望减负的选项。

一线医生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来写论文,医生们早已不堪重负。202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再把论文、课题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在《调查》中,有部分医务人员反映,其所在医院为大学附属医院,职称晋升标准为大学制定,科研在职称评定中仍有不小的权重。

《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20-29岁医务人员中,每周用于科研的平均时长近7个小时。“为了发篇SCI,头都愁秃了,晚上熬夜查文献后睡不着要吃思诺思,早晨昏昏沉沉再喝杯美式醒脑”,广州一医院胸外科医生王军说。他看到科室有的医生医术很好,本院职工都找他做手术,但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就成为了所谓的“万年老主治”。最后“老主治”迫于家庭、科室的压力,选择了与自己临床方向不太一致但是容易中的课题发文章,来完成职称晋升。

医生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在医学界也是有争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主任中医师赵京涛认为,临床是基础,科研和教学就是两个翅膀,医学临床水平的提高,恰恰是需要通过科研的创新来引领发展,教学同时也会反哺临床,以为临床就是单纯地治病其实是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技术和促进医学发展的,医、教、研三者不可或缺,这对于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尤为重要。

杨颖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她认为,医学的发展的确需要科研推动,这是金字塔尖的要求,老百姓大量的问题还是常见病、多发病,这需要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医务人员来面对;但是现在的职称制度要求所有人都要搞科研。“做好科研的医生才是好的医学家,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医学家?我的看法是,应该有更多的人成为医学实践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必每个人都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就行了,擅长临床就搞临床,擅长科研就搞科研,擅长教学就搞教学。”“请让医生回归医生。”医务人员在问卷留言时发出上述呼声。

基层医疗机构也不轻松

2019年,国家卫健委制定19项措施为基层和医务人员减负,其中包括“简化需要基层填报的表格、报送的材料,对相似的表格进行整合,避免多头填表、重复填表”等。此次《调查》显示,“减负”取得一定效果,一级医院医务人员“全周无休”的人数占比、日平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的占比,均低于二级三级医院。

不过,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仍不轻松,上门随访、线上答疑等繁杂、琐碎的工作仍挤压着他们的个人时间。

广州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部部长张勇介绍,随着居民对基层医疗信任度、满意度的上升,基层卫生中心的医疗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医生都需要将工作时间延续到下班之后,特别是家庭医生需要不分早晚地随时在线上回应签约居民提出的问题、发起的求助。

据了解,除了要负责辖区居民的基本诊疗工作外,基层医疗机构还承担着辖区内居民健康数据统计、定期上门随访等公共卫生工作,以及开具死亡证明等其他工作。很多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是“上午给病人看病,下午去做公卫,晚上加班填各类报表输资料”。但近年来,有关部门采用了“末尾通报”的方式对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考核,这导致基层医务人员为了有翔实、漂亮的数据,往往需要在季度末通宵加班进行数据统计、填写繁杂的表格上报。

(陈阳、杨颖、王军、张勇为化名)

策划|龚丹枫王倩

执行、撰文|记者陈辉薛仁政

图|视觉中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6211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