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费苦难?还是做一个在苦难中的发声者,在苦难中传递希望?徐峥的电影《逆行人生》,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徐峥的电影《逆行人生》上映没多久,作为一部聚焦底层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电影,它把外卖员的真实生活摆上荧幕前,讲述了一名外卖员如何逆行人生 。
有人说:它演绎出了外卖员这类底层人民的苦难,苦难中隐藏着希望,传达着一种“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外卖员面临的现状。
也有人说:它歌颂那些在苦难中前行的人,实则是在消费苦难,穷人掏钱看富人去演穷人何其可笑。
一时间这部电影的口碑迎来两极分化,那么《逆行人生》到底有没有在消费苦难呢?
关于对《逆行人生》的看法,先说结论,它其实并没有歌颂苦难,并且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具象化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对身处底层的人而言,它就像苦难生活的调味剂,尽管它无法改变活在苦难中的你我,但是它在为外卖员发声,为那些身处底层的逆行者发声。
而这个世界,正需要更多这样的发声者。
但是,它不被一部分人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一场虚假拙劣的演技。
在他们眼中,不就是富人演穷人还要我们这些穷人花钱去看,这又算什么?
其实富人演穷人一直屡见不鲜,明星一直都是富人,他们没少演底层普通人,看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八年前,同样是徐峥演的《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为何如今的《逆行人生》就不行了呢?
说到底,就是因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苦难”已经不再被买账,所以一切跟苦难沾边的事物都会被打上“消费苦难”的标签。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为何会被人曲解?
二、
电影《逆行人生》的剧情很简单,主角高志垒作为大厂程序员大龄被辞,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当起了外卖员。
在他成为外卖员得这段人生中,他认识了形形色色得外卖员群体,体会到他们的心酸与无奈。
最后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单王”,还开发出了优化路线的软件,可谓大圆满结局。
但这个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电影致力于让观众深刻感受外卖员的生活,尽力还原现实生活中外卖员的现状,高志垒刚入外卖行业踩过的坑,就是外卖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在这其中位置和路线不熟都还是最简单的事,餐厅取餐慢怎么办?商场不让停车怎么办?小区不让进怎么办?电话打不通怎么办?顾客难缠怎么办?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造成延误,导致顾客不满,最后只能得到差评。
另外,外卖员面临的交通安全问题,电影里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出现过,骑快车、闯红灯,为了抢时间与交通规则斗智斗勇。
这些看似不合理的电影情节都是现实,《逆行人生》对外卖员的日常生活做了最真实和具象的呈现。
外卖员“老抠”天天省吃俭用,衣服坏了用胶带粘,电动车坏了用胶带粘,只是为了省钱给孩子治白血病。
一家四口人住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却总能能乐呵呵地笑对一切。
单王“大黑”每天至少接70单,连续跑单超过16个小时,顶着胃病拼命干活,他的那一句“我累了,我只想今天比昨天过得更好”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女外卖员晓敏白天送外卖忙到不可开交,晚上还要带着娃继续送。
那句“一般晚上我都带着他跑,没想到今天下这么大雨,回不去了”又包含了多少带孩子跑单外卖员的心酸。
《逆行人生》取自外卖员中的平凡人,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但是这种苦难却是人们心中最想避开的现实。
三、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掩藏在美好中的苦难,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接受的绝望。
电影《逆行人生》口碑呈现两极反转,它揭露了外卖员背后的苦难,为苦难发声,但是一部电影又怎能改变赤裸裸的现实。
在这种无力改变的局面下,发声就演化成了一种“消费苦难”。
电影中对主角外卖员的刻画—尽管面临着生活的种种苦难,但他们善良又有人情味,相比于高志垒的大厂同事,他们都快乐得多。
如今,温情、励志这种正向的情绪,被越来越多的人去消费,有的人已然对这个社会失望,所以徐峥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苦中作乐,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而这部分人可能恰恰在经历苦难。
有网友说:“我不想花钱去电影院看我自己”,在一部分人眼中苦难终究是苦难,他们可能并不需要花钱去看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
对他们而言,生活就已经压迫的他们喘不过来气,哪怕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
他们逆行不了自己的人生,电影《逆行人生》仿佛成了他们的宣泄口,让他们讲述着属于自己的苦难,然后附带上一句:你根本没有真正了解我们。
然而现实生活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又会有多少人关注到外卖员这个群体呢?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正因为它被骂“不平凡”才有了人们对平凡大众的关注。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苦难的思考,让人们抛开电影剧情和演技,去看背后存在的问题。
但是指望一部电影,去让更多人不再苦难,真的可以做到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5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