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封面稿件《处置问题险企》里的只言片语引起了保险业的信任危机,和大家聊聊这个事儿,纯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所谓去刚兑,就是改合同。
本来保险行业是典型按合同办事的行业,现在说拉长看有可能会修改合同,金融重器可能违约——这就是本次热议的源头。
既然是模仿日本,必须先补上当年日本保险行业违约的背景信息。
不能仅仅因为人家违约过,就直接推导出我们也要重蹈覆辙的结论。
研究利差损,日本保险业是一块必须要摸的石头,因为它们曾经的问题太严重了,但最终还是走了出来。
一切的源头还要从90年代初那场经济泡沫说起。
1990年之前的20多年,伴随日本经济腾飞,寿险业也在快速扩张,20年间保费收入增长了12倍。
险企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上调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4%一路调到5.5%~6.25%,这个收益水平已经高过了10y国债利率。
买过理财险的都知道,“预定利率”相当于保险公司承诺给到投保人的收益上限,与之对应的现金价值表要写进保险合同。
泡沫破裂后,日本GDP增速从1990年的7.7%急速跌至1998年的-1.3%。
这个下降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日本10y国债基准收益率跟着从1990年的6.79%降至1997年的1.88%——而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业投资端的收益。
受其影响,日本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也从八十年代7%~8%的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2%左右。
总结一下:
负债端成本锁死5%~6%。
投资端快速降至2%~3%。
是为利差损。
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到了2000年前后,日本保险业40家险企中,有7家公司相继破产,行情出清率接近20%。
这里就涉及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一般来说,破产险企的保单会在监管的安排下被其它公司接收。期缴的保单本身就是一份很稳定的现金流,只要有利可图,保单被接收并不困难。尤其任何一家险企违约,整个行业的信用都会跟着受牵连,监管不会坐视不管。
如上图所示,可是当时整个保险行业投资端的回报率已经掉到2%~3%的水平了,绝无可能覆盖动则5%以上预定利率的成本——每张保单都意味着亏损。
大家都在利差损困局中苦苦支撑,哪里还有能力提别人擦屁股。
日本政府在当时信奉“新自由主义”,说白了就是甩锅躺平,有心无力了。
1996年末日本启动被称为JapaneseBigBang的金融体制改革(大家都很会说漂亮话,总喜欢搞很多表面功夫把人绕懵)。
同年,修订版的《保险业法》正式实施,保险市场自由化和放松监管,政府不再对保险公司进行严格管制和保护。
1997年,前面提到的险企破产潮开始了。
反正没有了监管约束,原有保单也兜不住,破产险企动了歪心思,最终修改合同,降低了原有保单的预定利率。
以上就是日本保险行业去刚兑简史,可以说,违约背后是一系列条件的合力:
负债端高预定利率
严重的经济泡沫破裂
10y国债利率急速下降
股市长熊让权益仓位无法拉高收益
政府监管躺平
最终导致国家金融重器违约。
国内财经圈在看待日本问题上经常会陷入某种一厢情愿的链式思维——人家经历过的经济泡沫,楼市崩盘,保险行业违约,我国也要跟着步后尘。
当然不排除一些问题上大家都面临着类似的约束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一事一议。
以保险行业为例,与日本逐项对比:
我国保险行业的负债端,预定利率从1999年至今就没高过,压力始终不大,如图中蓝线。
值得一提的是:
1999年~2013年预定利率长期锁死在2.5%的水平,正是给保险行业在90年代激进经营造成的“利差损”擦屁股。考虑到期间的CPI和GDP增速,可以说这段时间的投保人都在变相买单。
再加上期间保险代理人数量大扩张,鱼龙混杂,销售手段五花八门,使得整个行业在大众心中的印象至今都相当一般……
但是必须得说,我国保险行业负债端的压力并不大,哪怕小险企激进一些,但始终在预定利率的约束内定价。
目前的压力更多来自投资端,我以中国平安为例让大家感受一下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
可以看到主要投向固收类,这也是上文中始终强调10y国债收益率的原因。
长期看,我国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总是比10Y国债高100~150个BP左右,像这样:
总结来说,目前我国保险的局面是:有预定利率压着,存量保单的成本并不高。
投资端确实感受到了利率趋势性下行的压力,但投资收益仍能覆盖掉成本——只要守住这点,存量保单就不是不敢接的烫手山芋。
进一步地,A股虽然拉胯,但贝塔收益总不会像日本失去的头20年那般负贡献。
以及我国金融行业严监管,像日本当年那般躺平甩锅,概率极低。
综上,如果说我国保险业预定利率未来会进一步下降,我相当同意。
P.S.目前我国预定利率为3%,同期日本寿险实际的预定利率不到2%。
但是大家担心的下调存量保单的预定利率,对投保人违约,我认为概率相当之低!
省流版的结论是:
买了健康险的,不用担心,此事与你无关。
买了理财险的,也不用担心,问题远没到那个份上。
当然我也乐得看到那些自己乱搞,然后拉着全行业买单的公司被出清。
事实上,金融行业将面临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未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