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挑战, 该怎么应对?

虎嗅APP2024-08-13 11:01:34  92

本文编译整理自高盛《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面对不均衡、判断转折点、穿越长周期》,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作者:新兴产业研究组,原文标题:《近期最受关注的报告:高盛对中国七大行业产能分析,这5个行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之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报告解读

这个报告很可能是高盛在炫技,因为它展现出来顶级投资机构,在问题分析中的卓越逻辑和深度洞察。

报告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行业进行剖析。

这七大行业覆盖了广泛的中国制造业领域,代表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并且或多或少地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

据统计,这七大行业在2023年为中国GDP贡献了6.6%的份额,对GDP增长的贡献更是高达21.9%,全球市场上的平均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27%攀升至现在的37%。

七个行业分别是:空调,光伏组件,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钢铁,工程机械。

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这七个行业中,除了功率半导体,钢铁,其他5个行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

其中,光伏组件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97%,锂电池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53%。

在产能利用率方面,工程机械最低,仅为30%,光伏为44%,而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为54%。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的产能利用率一般为80%,更高利用率不可持续,而更低利用率则意味着产能的浪费。当然,按此标准,大多数经济体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个数据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点。

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整体数据来看,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降至73.6%。除去疫情防控的影响,过去十年,产能利用率大多在73%到78%之间波动。

作为对比,美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为77.4%,德国为81.3%,而韩国和泰国的产能利用率则较低,分别为71.3%和60.5%。

客观地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产能并不存在大规模过剩的问题。

同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行业内部,前文提到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但像比亚迪、理想等市场领先者的产能利用率都超过了80%。

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应当引起stakeholders的重视,在制定决策时需要更为精细的数据支持。

接下来,高盛提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三原则”:

重点关注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资本支出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首先,现金流状况:

行业的现金盈利能力(即现金流)是关键,它是公司运营的生命线,决定了公司能否持续运营、偿还债务和再投资。数据显示,光伏行业尤其令人担忧,全行业呈现亏损状态。

其二,资本支出修正:

资本开支预期的修正幅度反映公司对未来业务增长、市场前景或经济环境的预期调整,修正幅度越大,预示着公司对未来越悲观。

数据显示,锂电池行业的修正幅度最大,2024年的资本开支预期下降了41%,2025年将再下降28%。这与市场数据一致,截至8月6日,锂电池用的碳酸锂价格较高点已下跌85.83%。

其三,市场需求变化:

增长或萎缩直接影响公司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需求增长预示着行业前景乐观,反之,行业将面临挑战。这一列高盛并没有给出幅度,而仅仅是一个正负判断。其中钢铁,工程机械的需求预计会萎缩。

高盛还深入分析了这七个行业的市场结构。

从市场集中度(HHI)、供应结构、成本曲线、进入壁垒和资本回报率(ROIC)等多个角度评估市场整合的潜力。一般来说,成本曲线越陡峭,进入壁垒越高,资本回报率也越高,行业整合的可能性也越大。

空调和锂电池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进入壁垒也较高,被认为是最有望实现整合的两个行业。

报告还对各行业的“国家队”力量进行了评估。

总结并展望未来几个季度,预计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产能将关闭,这将有效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改善市场供需平衡,预计2025年将触及周期底部,并预计需求可持续性将在2025年及以后推动产能利用率回升。

锂电池行业预计将在2024年触及谷底,未来两年内其产能利用率将回升至55%~60%,与此同时国内锂电池单位毛利将会回升。

新能源汽车和功率半导体(IGBT)行业仍在持续扩张,资本开支将继续增长。预计这两个行业的方向性转变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

此外,钢铁、工程机械和空调行业的资本开支变化有限。中国空调行业虽然在海外市场占有55%的份额(按销量计算为70%),且大多数生产商目前的利润率为正值,但由于其全球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并未遇到显著的贸易壁垒,投资活动相对稳定。

随着各行业的再平衡与盈利修复,未来或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出口放缓和贸易壁垒的增加将进一步影响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的战略重点应放在优化产能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以及积极应对全球市场变化上。

二、所谓“产能过剩”的挑战

在今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期间,她反复提到了“产能过剩”问题,特别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理由是:“产能过剩可能会导致大量低价出口,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伤害。”

随后,白宫宣布对包括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多种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美国经济免受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

欧盟不少高级官员也多次表示了对产能过剩问题的担忧。

有趣的是,在指责中国的同时,美国自己推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了2800亿美元的补贴以激励美国的半导体制造;同样,《通胀削减法案》也提供3690亿美元的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产、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等领域扩大生产和投资,还有更多的政策支持来刺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跟中国说“你不能补贴因为这不公平”的同时,自己开始了补贴。

许多人,特别是了解中国的人,会认为“中国产能过剩不是问题”。

首先,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优势并非源于补贴,而是得益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和完整的供应链整合。

事实上,目前除了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这一政策在其他国家也普遍采用)外,中国政府没有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额外补贴。

其二,中国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并未出现产能过剩,某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是一个暂时问题,市场力量会实现优胜劣汰,问题将自我纠正。

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迈向高端产业的关键之路。

本质上,这一切的背后是利益冲突引发的摩擦:

中国通过产业政策大力进军战略性高附加值产业。如果这些过剩产能仅限于低附加值的传统的“老三样”产业——服装、家具和家用电器——用脚指头想也不会有任何阻力。

当老牌国家的高附加值产业受到挑战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随之加剧,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也注定充满“产能过剩”的挑战。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最佳的双赢解决方案可能是中国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与外国伙伴展开制造、供应链整合与下游服务合作。当然,加大海外投资并非易事,特别在今天保护主义高涨、国家安全担忧和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的环境下,中国的对外投资面临的阻力显然更大。

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不管前路多艰难,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在21世纪的前两十年,中国培养了大约6000万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们的一大“红利”,但也是我们的一大“压力”。

我们必须有相应的中高端产业与之匹配,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强大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和品牌,有了这些企业和品牌,才能够吸纳这些工程师,将他们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样就会从低端制造转型为高端,从成本驱动到技术驱动、品牌驱动,把中国的人均GDP逐渐提升到更高一个层级。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发展阶段,仅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一些相对脆弱的产业更容易在政策的保护下成长,通过逐渐积累经验和能力,自己嵌入到全球产业链的过程中,再投入到基础研发、培养更健全的人才系统,营造能让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创新环境,然后押宝多个颠覆性的技术,在下一轮的技术曲线当中能够抢占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真正的原创创新和跨越。

历史总是在押韵:

当一个国家在推动产业政策走向高端制造时,总会引发争议与摩擦。上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品和汽车出口曾遭遇巨大阻力,被指责“抢夺就业”、“寻求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甚至“依赖不公平贸易行为与货币操纵”。

美国曾对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并对其汽车出口设定配额限制。

广场协定一签,日本在GDP达到了美国的70%后,迅速滑落。

但历史也必将不同。

我们比日本幸运,中国历来是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全国家主权的国家之一。我们所积累的财富与取得的成就,拥有更坚实的保障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9006.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