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锂电池行业,又迎来了"新宠"!那就是短刀电池!
前两天,比亚迪召开发布会,透露一个爆炸性消息,即他们已经使用了短刀电池,目前在豹5,小米SU7上已经量产搭载,并在即将发布的豹8上也会采用!显然,以长刀为主的比亚迪,也认识到了短刀的优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也充分说明了短刀确实比长刀有更明显的优势。
事实上,短刀电池的市场阵营也正在持续壮大,包括吉利、广汽在内的主机厂及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都在大力布局这一路线。
蜂巢能源:短刀电池领跑,重返全球TOP10
而谈及短刀电池,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蜂巢能源。
如果说比亚迪是刀片电池的开创者,那蜂巢能源则是短刀电池的开创者:从2019年发布行业首个短刀电池,到2023年完成从"0-1"的品类创新阶段,再到"短刀+飞叠"技术的不断进化,蜂巢能源从短刀电池领域的开创者走向领导者,也是电池短刀化方向的最大受益者。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1月到2024年7月,蜂巢能源短刀电池共出货15.1万余台,合计5.41GWh,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目前,蜂巢分别向吉利、零跑、长城和Stellantis等海内外主机厂20余款车型供货。由此带动蜂巢能源2024年上半年实现装车6.15GWh,同比增长201%,增速位列全球Top10第一,高速增长势头仍旧不减。
据了解,短刀电池是基于叠片式的长薄电芯,相比传统的方型电池,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降低了电池内部电阻,同时便于电池保温和散热,能够大幅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延长电池寿命。此外,相比长刀电池,短刀电池在制造工艺和电池性能方面可能更优,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最优解也不为过。
也正是凭借短刀电池的性能优势,蜂巢能源在PHEV和BEV市场实现"两开花",令这家和宁德时代、比亚迪相比,成立仅六年不到电池领域新军,斩获了多家主流车企的电池订单,装机量跃升至国内第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蜂巢能源动力更是在今年一季度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电池装车量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84.3%,是全球TOP10中唯一增速百分比超过3位数的企业。别看蜂巢能源成立时间不长,但实际上早已是全球TOP10中的常客,未来的成长性和竞争力不言而喻。
蜂巢能源的破局之道:技术提质增效,精益制造降本
蜂巢能源的成功,是偶然吗?
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埋下了种子:2019年实现产品首发,2021年第一代短刀电池实现量产,并推行全域短刀化,覆盖全应用场景;2022-2023年,实现了全域短刀的商用落地,分别在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市场实现量产和装车,并开启了全域短刀快充战略,计划覆盖2.2C到6C应用场景。至此,由蜂巢能源开创的短刀电池已经获得了行业和客户的广泛认可。
而回溯过往,蜂巢能源之所以能押中短刀电池,关键还是根植于其对行业前瞻性的眼光,以及技术的超前布局。
在行业判断和市场定位上,蜂巢能源抓住了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这一最大的痛点,在中低价位(20万以下)车型上布局PHEV用的磷酸铁锂短刀电池,在高价位车型则布局BEV用的800V快充短刀电池。
战略方向确认后,蜂巢能源又开始着手解决另一核心问题,即成本控制。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大火的"油电同价"之所以能够让PHEV快速崛起,实际上背后的最大支撑在于动力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而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给消费者让了利,也给产业链留下了利润空间。
蜂巢能源的降本之道主要在于两个方向:
一是在技术项"做加法",通过不断升级叠片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据了解,蜂巢能源短刀电池经历了二代产品迭代更新,目前已经迭代为第二代短刀电芯,包含140、162等不同容量的快充短刀电芯,通过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和先进的产线制造力为客户提供极致安全、极致性能和极致品质的产品。在工艺创新上,蜂巢能源短刀电池采用全球首创热复合"飞叠"技术,生产效率、安全系、一致性大幅提升。
同时,第二代短刀电芯采取全球首创的非对称隔膜技术和最先进的第三代磷酸铁锂正极技术,在实现2.2C快充性能的前提下,依然保持高达188Wh/kg的能量密度,实现了高能+快充的完美组合。
此外,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电池引进了先进的第三代电芯产线,该产线集聚了蜂巢能源在设备开发和智能化集成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比如采用全球单体宽幅涂布宽幅最宽的涂布机和一次可以生产8个极组、8颗电芯的"飞叠",效率媲美卷绕,每台"飞叠"设备共布置了66个CCD相机,共有250项检测内容,生产的每一片极片可做到100%逆向追溯。
据最新市场消息,目前,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快充铁锂电芯已经在上饶、盐城两个基地完成了对客户的大批量交付,预计今年将交付10万套。
而在下一代电池的开发上,蜂巢能源同样先行一步。
其中,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蜂巢能源先后推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果冻电池,并已建立起4800㎡的果冻电池试制线,同时第二代果冻电池即将进入B样阶段,并获业内认可。而在全固态领域,率先完成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的研发,该系列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50-400Wh/kg,顺利通过针刺、200℃热箱等严苛实验。
二是在成本项做"减法",比如通过"大单品战略+后向一体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大单品战略"指的是通过预判并抽离不同客户的共性需求,从而研发生产兼容性高的动力电池,做到一款动力电池产品供应多个客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动力电池生产的规模效应,降低制造费用。而"后向一体化"则旨在通过控制上游矿产资源等方式,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
除制造成本之外,材料采购更是重中之重。据了解,在蜂巢能源的采购体系中,直接材料占营收比例70%,目前行业靠前的水平在64%左右,这是降本空间最大的一个环节。
此外,蜂巢能源还通过做产品的共通化、平台化,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
根据公司制定的2024年降本目标:将制造成本下降40%,采购成本+技术降本要降20%。一旦上述目标达成,将有利于蜂巢能源进一步以价格优势开拓更多的客户资源,进而扩大竞争优势。
这么来看,造电池必须要迈过两道坎,一是技术,二是制造。也正如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的看法:"十年前,电池企业靠产品技术取胜;五年前,靠差异化定位取胜;但进入TWh时代,靠‘技术+制造’取胜"。
全球化提速,落子东南亚
除了向内寻求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量之外,蜂巢能源也加快了向外的扩张步伐,以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为有利的位置。今年首季,蜂巢能源凭借装机规模重返全球TOP10,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当然,在"出海"群狼环伺的今天,光依赖传统的出口业务,难有竞争优势,建立起全球化的研发、生产的供应链体系尤显关键。蜂巢能源自然也深刻地明白此理,因此不仅在德国等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及电池生产线,又火速在泰国建厂,并在今年2月正式投产,产品开始批量交付,即将搭载长城和合众旗下多款新能源车型在泰国上市。
同时,蜂巢能源还与国际能源巨头万浦集团(Banpu)的子公司BanpuNEXT再次深化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订单合作区域也将从泰国扩大到东盟、日本、澳洲和北美地区。
随着在海外战略布局的快速推进,蜂巢能源不仅将助力中国制造加速出海参与全球竞争,自身也有望获得新的业绩增量,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根据蜂巢能源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的成绩: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合计出货量将近10GWh,同比增长150%以上,营收近70亿,同比增速高达110%,上半年装车量增速行业第一。
电车"血拼","短刀"出鞘,蜂巢能源"飞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一路狂奔"、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风云变幻下的一个侧写,也是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重要信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