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修正奥地利学派理论

谢雨钢2024-08-13 12:41:00  110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贡献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方法论个人主义、机会成本、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等理论创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对自由市场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货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系统性修正了奥地利学派十五个理论错误(包括一个体系性错误),通过对其的辨别与修正,可以更好地看清楚市场的本质,避免对市场的过度偏执、过度信仰,从而更好地推动市场的未来发展。

一、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

米赛斯认为“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因为人的行为是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人为了达到目的为手段进行排序和选择,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必然是理性的。

但人的行为既存在理性,也存在非理性,比如过度自信、情绪、认知缺陷、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当人们处于快乐、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时,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做出不理性的判断。

比如17世纪荷兰爆发的“郁金香泡沫”,炒买郁金香成为荷兰的全民运动,一棵稀有球茎能卖5500荷兰盾,甚至比当时普通人的十年年薪总和还高,在最高潮时期,郁金香一年总涨幅高达59倍。在惊人诱惑、快乐情绪与羊群效应面前,很多人失去了理性,忽视了巨大的风险,疯狂变卖财产,倒卖郁金香,随着泡沫破灭,最终赔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米塞斯为了弥补人的行为并不总是具有客观理性这一缺陷,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出于自己的主观理性,是行为人某些愿望的满足,谁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来代替行为人的价值判断。

但米塞斯的这个观点并不合理,我们无需替别人做价值判断,可以扪心自问,在行动过的无数次行为中,可曾为过去某一冲动、愚蠢行为后悔过,并非理性行为,可能没有人能回答从不后悔,人并非绝对理性,即使从自己的角度看,人的行为也并非总是具有主观理性。认知心理学也发现,大多数个体并不总是主观理性的,常常不会进行风险规避,由此提出了“反射效应”、“损失厌恶”、“偏好逆转”等新理论。所以,即使在人类主观世界里,仍然有主观理性与主观非理性之分,人们很多决策都没有经过排序,而是盲目选择,米塞斯认为人的决策都是主观理性,显然是不对的。

而主观价值论正是建立在“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这一基础上,如果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具有客观合理或主观理性,那么人的主观价值论虽仍可成立,但需要进行修正,主观价值判断可能会存在错误与偏差,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合理的。

即使奥地利学派认为自己分析的是人的合理行为,不包括人的非理性行为,所以“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但这个观点同样站不住脚,人的行为包括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只分析人的理性行为,而不分析人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理论基础缺失,难以认知全面、真实的市场,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理论偏差与失误。

二、购买者理性

米塞斯认为“事实上,购买者对于所买货物的有用性,总会有正确的判断,广告效果决定于这个事实。”市场购买者具有理性,总是可以正确认知商品。但购买者在认知力和意志力上具有有限性和差异性,很多企业家利用购买者的弱点来获取利润,比如某椰奶产品利用购买者认知的有限性,长期采用暗示性广告吸引购买者眼球,将产品与丰胸、美白等效果关联,获得了大量利益。又比如大多数烟民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意志力有限,经受不住香烟的诱惑,烟厂因此获得了高额利润。

市场其实充满了掠夺和欺诈,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父亲就是贩卖假药起家,购买者的理性有限,常常难以准确判断货物的有用性,甚至长期被骗。通过各国政府对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完善,发达国家的市场掠夺和欺诈行为大大减少,但即使目前也不能完全消除这些行为。

三、消费不存在不足

米塞斯不承认消费不足,认为即或是企业家不公平地获得了工人应得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也只是进行了转移,增加了企业家的消费或投资,并不会消失,“这些错误也不过是使某些行业倒霉,另一些行业兴旺,它们不致引起一般的经济萧条。”

但米塞斯的论证并不严密,高收入人群由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消费水平,?他们的消费倾向相对较低,?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储蓄或投资,而收入较低的人群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消费而非储蓄或投资,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也高于低收入人群。所以,如果企业家获得大量不应得到的工人收入,这些资金中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储蓄率差额部分将被储蓄起来,会导致消费不足,米塞斯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片面地推出了结论。

四、反对最低工资与劳工立法

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认为“如果一个政府下命令或工会用暴力把工资提到高于自由市场所将决定的那个水平,制度的失业就将发生。”所以,其反对劳工立法、最低工资、强制的社会保险、工会、失业保险等政府干预措施,认为“如果生意赚钱给员工额外分红,这在小规模的商店或雇佣高级技术员工的企业,有时是个好的政策。但是,如果把这个在特殊情况下就单独一个厂商而言是明智的政策,也视为可以普遍实现的一般制度,那就不合逻辑了”。

1914年美国汽车生产太多,销售不畅。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工人的工资提高到每天五美元,当时其他工厂的平均工资只有两美元,同时将当时十到十二小时工作时间改变为八小时工作制,并改成三班制。高工资与高福利不仅改变了福特汽车的公司形象,也增强了员工对公司归属感,显著降低了员工的离职率,旷工率也从百分之十降至百分之零点三,并且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带动了更多的创新。其他汽车企业发现给工人涨工资,不但不会减少利润,还会增加利润,纷纷效仿。美国汽车工人收入提高以后创造了大量需求,当时一辆福特汽车260多美元,福特公司工人不到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购买一辆福特汽车,福特的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公司,也改变了美国市场的供需结构。

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就业计划等),立法规定工人可以建立工会,明确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从而缔造出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在1940年到1960年间美国中产阶级大规模扩张,美国人的年收入中位数“几乎翻了一番”,拥有自己住房的美国家庭比例“前所未有地”跃升了20个百分点,美国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变成“枣核状”,产生了规模巨大的中产消费需求,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米塞斯的思考仍是静态均衡,而非动态均衡。自由市场不是静态不变的,是动态变化的,工资水平只能代表市场某一个时点上暂时的供需平衡关系,当生产效率的提高,已经足以支撑更高水平工资时,那么提高最低工资,就不会发生制度性失业,反而会推动市场供需结构的升级,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最低工资,有可能是福特这样的企业,也有可能会是政府,因为企业家并一定都能像福特那样认知到提高工资水平所带来的良性变化,而且政府干预更为深刻、全面,如果没有罗斯福新政的有力干预,美国可能到今天也不会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

所以更重要的不是禁止政府使用劳工立法、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干预措施,而是找到市场动态均衡规律,更为准确地发现变化时间点、变动关键要素、变动水平,从而帮助政府提高决策水平。

五、反对购买力学说

米塞斯反对购买力学说,认为购买力学说倒置了因果,是生产利润上升带来劳动力工资上涨。但从福特汽车公司可以看出,生产利润和劳动工资其实存在双向影响关系,生产利润上升可以推动劳动力工资上涨,而劳动力工资的大面积上涨也会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从而拉动生产利润上升,米塞斯的思考并不全面。

六、货币非中立性

米塞斯认为货币中立性是一个没有现实对应的虚构概念,因为“不同商品的价格不是同时同样程度地受到影响的。”,因为货币由政府发行,首先获得货币的是政府既得利益者,以此实现了对其他人的财富掠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使货币中立”,认为“一切旨在使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努力都是不会有结果的。”。米塞斯反对的其实是由政府控制货币,所以他反对政府对货币的一切干预,包括货币中立政策,这一点从他主张采用金本位制也可以看出来,但他主张的金本位制很明显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政府控制货币供应的前提下,货币应当保持中立性,进而,在保持货币中立性的前提下,由于物价没有变动,先获得货币的群体并不能实现对其他人的财富掠夺。

哈耶克的看法其实与米塞斯有一定差异,在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中,认为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周期不一致,要达到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整体均衡,就需要银行根据真实的需求精准地注入货币,但哈耶克认为这个任务实际无法解决,而货币的变动最终会导致生产结构失调与经济周期。哈耶克从追求商业整体均衡出发,推导出了货币中性,但在实践中又无法实现货币中性,这使得哈耶克在问题与方案中陷入了两难,其在《物价与生产》的正文中提出了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机制,又在附录中提出任何中性货币观念都是不可取的,就体现出了哈耶克思想的矛盾。但哈耶克思想的根源其实仍然认同货币中立性,为了协调这种矛盾,并坚持奥地利学派市场经济自我调整的基本准则,其在多年之后提出了私有货币相互竞争,其本质也是为了实现货币中立性,同时绕过政府干预。

货币学派弗里德曼利用实证数据证明了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是政府的货币政策,而不是自由市场引起了经济危机,同时认为货币在短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非中性,但从长期看,货币最终表现为中性。弗里德曼主张政府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货币量的增长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保持币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强调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外生决定,同时承认货币供给有一定的内生性,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确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不匹配,货币供求平衡均势就会被打破。

无论从米塞斯思想的缺陷,还是哈耶克思想的变化,亦或弗里德曼的观点,都能看出货币中立性并非一个虚构概念,而是需要追求与实现的货币目标。在未来,全球社会终究会形成一个统一政府,在公有货币和私有货币市场平等的前提下,不仅会存在私有货币之间的竞争,也会存在公有货币和私有货币的竞争,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货币中性。(参见《聚势:开创全球科技、商业、经济新趋势》未来学第四十三定理)

七、原始利息不会消失

米塞斯提出了“原始利息”,用主观时间偏好来解释利息,“原始利息”是人们对立即欲望满足和将来欲望满足的价值比率。米塞斯为了反驳有些经济家站在生产迂回角度提出的,当生产期延长无法使得使生产力提高时,原始利息就会消失,从消费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满足欲望的东西是有限、只有人们有行为,原始利息就不会消失。” 认为他们忽略了时间偏好,米塞斯进而认为,如果没有原始利息,就不会有资本家的储蓄,资本就会完全消耗。

目前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等国都曾实行零利率,日本、瑞士、?丹麦还曾实行过负利率,但人们仍然会储蓄,这反应出现在财货价值一定高于未来财货价值的理由并不充分。市场出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主要有三个因素:

1、社会富裕。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财富快速增长,资本不断积累,发达国家的人们普遍已不再贫穷,反而拥有大量物质财富与货币。

2、较高理性。随着人们的普遍富裕,文化程度提高,开始拥有较高理性,人们就会克制当前的享受型消费需求,更关注未来的发展。

3、风险厌恶。社会竞争充分,生产效率下降,投资风险上升。在此前提下,即使人们拥有较多储蓄,市场零利率、负利率,由于厌恶风险,也不会大量进行生产投资或证券投资,而是选择储蓄。

正是在社会富裕、较高理性、风险厌恶这三个因素的共同决定下,原始利息消失了,这是米塞斯所没有预料到的。

八、商业周期理论

米塞斯提出增加货币供应会导致生产结构扭曲,哈耶克在米塞斯的基础上,融入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提出了商业周期理论,以此希望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

哈耶克很清楚不恰当的货币供应会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他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的思路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只考虑“生产者货物的生产和消费者货物的生产的均衡条件,以及这种均衡和货币流通的关系”,先把问题简单化;其次,再考虑“过渡期间物价机构的作用,以及物价体系的变动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因为哈耶克反对央行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其试图先找出生产结构的变化规律,再将货币引入生产结构,再加入银行、利率等因素变化,以最终找到使整个生产结构均衡的方法,从而治愈周期性经济危机,整个分析过程中货币是内生性的,而非外生性的,但这个分析过程出现一系列错误。

首先,哈耶克的分析方向出现了错误,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是货币导致,而非生产结构失衡。1825年英国爆发了全球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之前,由于拉美市场开发的高速增长,银行业缺乏监管,部分银行发行了过多货币,此后英格兰银行又提高利率回笼黄金储备,导致了全面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37年美国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1832年美国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为5900万美元,到1836年快速增长到1.4亿美元,4年增长了137%,增发的货币大多进入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时任美国总统杰克逊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并要求购买土地必须使用金银,结果超发货币的商业银行无力兑付金银,货币流通量剧减,土地、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历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货币引发,导致产业被动形成周期,商业周期性只是表象,货币才是主导因素。

其次,哈耶克实际只分析了一条迂回生产产业链的生产结构,而不是市场所有产业链的整体生产结构,根本无法推出商业整体周期。在没有央行干预的前提下,市场处于分散状态,各条产业链的生产和消费的货币流向并不是同频的。比如在电脑产业链中,更多的货币可能投向了生产端,造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电脑价格可能下跌,而与此同时,在空调产业链中,更多的货币被投向消费端,造成空调价格上涨,空调生产资料价格可能下跌,各条产业链的货币流向是无序的,无法从单条产业链的生产结构与货币变化,推导出整个经济的生产结构与货币变化。而正是在央行的政策干预下,人们对未来货币供应量、利率产生了统一预期,这才使原本分散的各条产业链货币流向开始趋于同频,产生了周期性波动。所以,有些经济学家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商业周期理论的实证证据,但这并不能证明商业整体周期规律的自主存在,这只是央行制造了商业周期。

第三,哈耶克受米塞斯影响,以货币利率,而非货币数量为出发点,违背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哈耶克认为商业周期的起源是银行(注意不是央行,哈耶克在第三部分物价机构在信息循环进程中的作用,仍然分析的是货币的内生性,使用的是银行,而在第四部分赞成与反对“弹性”通货的缘由,谈到中央银行适应“货币需求”变化时,明确使用了中央银行)在信用扩张过程中压低利率,导致资本被错误分配。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理论基石,人对商品的数量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不同边际价值,货币也是商品,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可以推出人对货币的不同需求决定着利率,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格,所以商业周期理论并没有建立在边际价值之上

虽然哈耶克凭借商业周期理论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商业周期理论存在方向性错误与内在逻辑错误,难以成立,无法真正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只要市场经济没有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生产结构矛盾是持续存在的,在央行不进行干预的前提下,各条产业链生产结构中各种货币流向可以相互冲抵,难以形成真正的整体性商业周期。所以这种生产结构矛盾并不是经济周期危机的主因,经济周期危机的主因是货币。哈耶克应当首先分析的是货币,而非生产结构,通过分析生产结构失衡去寻找周期性经济危机解决方法,其实是在缘木求鱼,这可能也是凯恩斯难以理解生产结构的原因。直到哈耶克晚年,回到货币解决思路,提出私有货币竞争,跳出了央行货币的前提,这才得到了真正的解决方案。

未来3D打印机、3D打印产业链将会获得广泛应用(参见《聚势:开创全球科技、商业、经济新趋势》未来学第十二定理),迂回生产方式将生产效率与生产时间相联系,认为增添更多、更复杂的生产设备,花费的生产时间就越长,可能得到的产品数量也就愈多,这种判断最终会被时间所淘汰,而商业周期理论建立在迂回生产方式之上,随着迂回生产方式退出,商业周期理论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九、胡佛失败而罗斯福成功的原因不是政策本身,而是罗斯福的公共宣传更加成功。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根据米塞斯等人的理论框架,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行了分析,其中对胡佛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进行了对比,认为胡佛推行的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而是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胡佛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基础,胡佛失败而罗斯福成功的原因不是政策本身,而是罗斯福的公共宣传更加成功,政府干预市场导致经济危机加剧。

显然罗斯巴德忘记了一个最核心因素:金本位制。在整个胡佛执政时期,美国依然坚持金本位制度,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受到了黄金储备的限制,导致救市行动执行不力,在1932年末美联储甚至因为黄金储备见底,不得不加息紧缩货币,大量银行因此倒闭,堵塞了正常的信贷渠道,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而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度,美联储因此可以无限制地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才开始恢复。

在近年研究中,伯南克、汉密尔顿、艾肯格林、萨克斯等学者普遍认为,国际金本位制是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根源,那些放弃金本位制、取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国家,实现经济复苏的速度更为迅速。

而且不要忘记时间点,罗斯福上台时,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四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近90%,大批银行、企业破产,供需水平降到了极致,美国经济已经触底,罗斯福不仅废除了金本位制,而政府干预政策更为坚决、有力,有效弥补了总需求的不足,推动经济快速恢复,所以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和胡佛政策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

十、市场垄断

奥地利学派认为真正的垄断只有一种,?即政府垄断,主张自由竞争,反对管制。?但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其实很隐晦地承认了市场垄断会造成市场失灵,米塞斯认为自由市场下,也可能出现“垄断价格”,进而“侵犯消费者主权”,事实上他极罕见地承认了“市场失灵”论。但他并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而讨论“大独占问题”是政府制造的,不再提到市场产生的垄断。

戴比尔斯创始人罗兹提出了垄断创造暴利理论,戴比尔斯在1902年控制了当时全球90%的钻石矿产,此后在1934年联合了全球钻石生产商,从此掌握了全球钻石的产量和价格,在人工钻石出现前,钻石毛利率长期超过60%。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商业保险为主,保险公司与多数大型制药公司结成联盟,以抬高价格获利。

戴比尔斯的钻石垄断、美国医疗联盟属于市场产生的垄断,市场垄断不光有垄断价格,还涉及到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同样也会造成市场效率损失,市场垄断的方法不仅有专利保护、寻租游说等行政策略,还包括免费、捆绑销售、烧钱补贴、并购对手、排他协议等市场策略。比如1995年微软为了压制正在蒸蒸日上的网景,避免其对自己操作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平台、互联网入口市场领导地位发起挑战,将IE浏览器免费,并与Windows95捆绑销售,美国司法部对此发起了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但直到2002年法院才作出了最终判决,微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网景在1999年就因濒临破产而卖出。

十一、市场力量可以自发解决外部性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外部性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或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产生的外部影响,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福利经济学庇古提出实行国家干预,利用课税方式来弥补不同产业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差值,使二者相等,私人最优决策会是社会整体最优,实现外部效应内在化。新制度经济学科斯提出了科斯定理,假设环境的产权关系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激励机制及产权界定、产权交换手段来解决外部效应,无论开始时产权属于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科斯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去思考外部性,后期从零交易成本深入到正交易成本。

奥地利学派认为只有那些与产权运用存在冲突的外部性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负面影响,也就是唯一构成负外部性的是产权的冲突使用,负外部性都是由于法律制度在界定和执行产权方面的失败引起的,与市场体系本身并没有关系,负外部性并非市场失灵的结果,而是市场受限的结果,所有的负外部性都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完善受损法律得以解决。奥地利学派与科斯的观点其实有着较大差异,在高额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市场个体无法自主谈判协商,科斯交由“法官”判断,而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知识是分散的,价值是主观的,不可测量的,即使“法官”也不具备完全知识,难以做出适当的判断。

奥地利学派的主张存在三方面问题:

首先,外部性其实是由人的社会性产生,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给社会其他人造成收益或损失,这就是外部性。外部性的本质是人们行为之间的权益冲突(包括但不限于产权、生命权、健康权等),交易成本是建立在权益冲突基础上的衍生物。奥地利学派把负外部性起源局限于产权,混淆了问题的根本,比如化工厂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核电厂向海洋排放核废水,那么空气、海洋的产权属于谁?化工厂、核电厂本质是侵犯了人们在合理生存空间拥有的健康权,所以负外部性起源并不局限于产权,而是人们的权益,因此不光要明确产权,还需要明确人们的合理权益。

其次,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其实都隐藏着一个假设前提:完美制度,奥地利学派学者的潜意识中都认为制度本来应该是完美的,是人造成了制度的不完美,所以把负外部性单纯地归于制度的不完善,而没有看到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但制度是人制订的,市场也是由人组成的,人制订的制度并不完美,那么由人组成的市场又岂能是完美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市场与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共同从低阶向高阶发展,从原始向成熟发展。比如在原始氏族部落相互交易的初始市场时代,根本无法诞生出版权制度、专利制度等只有高度市场化才能出现的制度,只有社会创新力高涨时,随着人们对市场认知的深入,版权制度、专利制度才会逐步建立与成熟。在人们对负外部性没有认知的市场时期,这时候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也无人追究,比如十四世纪的欧洲城市没有排泄物的处理系统,街上到处堆满粪便,助长了黑死病的蔓延,夺去了2500万人的生命,这是市场人们本身认知存在局限,而不是制度的问题,人们不具有疾病传播路径的知识,又怎么会制定相应的市场制度!所以制度、市场都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奥地利学派仅仅将负外部性归咎于受到时代限制的不完美制度,而没有看到同样受到时代限制的不完美市场,这肯定是不全面的,并非所有的负外部性都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完善受损法律得以解决。

第三,面对受到时代局限、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动态与非均衡的市场,对于负外部性,并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相对较优的解决方案。从理论上看,科斯定理、奥地利学派主张比庇古税效率更优,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但从实践上看,由于现实社会人们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污染环境的一方比受损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前者也不会主动公开受损失一方未知道的信息,反而尽量封锁信息,让受损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越少越好。科斯定理、奥地利学派主张适合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当产权明确、信息透明与信息对称时,科斯定理、奥地利学派主张效率较高,而奥地利学派主张相比科斯定理,对市场完全、充分信息的要求更高。庇古税适合市场化程度不太高的国家,当产权不清晰,或者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就需要政府介入,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实现外部效应内在化。

十二、市场没有失灵

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虽然不完美,但具有让市场趋于均衡的价格机制,因此即使存在分散的知识、普遍的无知、不断变化的环境,但市场可以进行自主协调,不存在失灵,反对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问题视为市场失灵,?认为这些问题只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是市场运行所依存制度的失败,反对政府干预市场。

首先,市场存在失灵。市场是由人构成的,人并非绝对理性,人的行为也并非总是合理的,由于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权力等因素产生了垄断、负外部性,由于社会教育、就业等因素不公平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由于隐形知识的私有化导致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性增加了私人供应的难度。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并非全都是制度的问题,正如在市场垄断、外部性问题中的分析,既存在市场垄断,又存在受时代局限的市场,市场存在明显的自我失灵。

其次,在特定的中长时间段中存在市场失灵。比如,在战后国家重建,由于市场缺乏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国家干预会在数年以上时间有效,比如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等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输送资本、技术、设备等要素,物资价值合计达到131亿美元,帮助西欧快速复兴。从经济落后国家的低市场化到经济发达国家的高度市场化,由于市场缺乏资本、技术、商业知识等要素,市场会呈现出更长时间的失灵,政府干预往往在长达十年到二十年时间都是有效的,比如东亚等国。

第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失灵会持续存在。由于产品服务的复杂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人的品格认知差异都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消除,市场失灵会在相当长时间持续存在。

奥地利学派不承认市场失灵,是担心政府干预,只有坚持市场没有失灵,才能阻止政府干预。但市场并非虚幻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受时代制约的活生生的人,由这些人组成了市场,也由这些人制定了制度来管理市场,是人都会犯错,制度不完善根源在于人的的认知、品格、权力欲等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市场起同样的作用,所以没有绝对完善的制度,也没有绝对有效的市场,既存在政府失灵,也存在市场失灵。正确的做法是,客观认知政府、市场运行规律,不仅要防止政府失灵,也要防止市场失灵。

十三、没有市场失灵,是市场理论失灵

首先,从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看,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是主体,市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对象,是客体,而市场理论是人类基于客体认知提出的改造方法,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改造的体现,从属于主体意志。先有市场客体的不完善,才会有主体提出市场理论,对市场进行改造,没有市场,哪里来得市场理论,没有市场失灵,哪里来得市场理论对市场的改造,如果市场本身是完善的,不需要人类进行改造,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建立市场理论与制度。所以,不能认为是主体认知的不完善,才导致客体的不完善,这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

其次,从市场的历史发展看,人类在原始部落社会就产生了市场交换,当时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市场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垄断做为市场失灵的一种,在人类社会也较早出现了,比如春秋时管仲就提出“官山海”,汉武帝时期开始盐铁官营,拜占庭帝国垄断对西欧、北非、中欧等诸多地区的丝绸贸易,13世纪时意大利人曾垄断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银行业务,而标志现代经济学成立的《?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市场失灵先于市场理论而出现。因此,市场理论未出现前,就不存在市场失灵了吗?

所以,不论是从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看,还是从市场的历史发展看,这个观点都不正确。

十四、混合市场模式

米塞斯还分析了混合市场模式,认为“一个有市场和有市场价格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观念,正如同一个‘三角的四方形’的观念同样是自相矛盾。”其中谈到了生产经理人机制,认为经理人不是企业家,不具有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进行经济计算,因此否定了混合市场模式。

但从新加坡的实践看,混合市场模式模式并非完全不可行,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分成权等权益是可以拆分的。在国企与私企市场地位平等、没有任何特权的前提下,用市场化方式选择优秀经理人,给予经理人足够的激励、充分的授权,经理人就会成为企业家。而欧美很多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也是企业的领导人,在一定前提下,经理人和企业家本质上是一致的,受到时代局限的米塞斯没有考虑到此类机制设计。

十五、奥地利学派的体系性错误

奥地利学派体系在最底层的“人的行为必然总是合理的”就出现了错误,人存在不合理的行为,由此造成了整体理论系统出现了体系性偏差与错误。这个基础理论错误,在消费端,导致了“购买者理性”错误;在生产端,导致米塞斯片面考虑了消费不足问题,并错误反对最低工资、劳工立法、购买力学说;在货币端,导致了“货币非中立性”错误,也因此导致罗斯巴德遗漏了大危机的最核心要素。在整体市场,导致了市场垄断、外部性、市场失灵、混合市场模式等错误论断。这些理论错误其实相互关联,是基础理论错误导致的一系列体系性偏差与错误。

此外,受到迂回生产的影响,导致米赛斯错误判断了“原始利息不会消失”,也导致哈耶克错误地提出了商业周期理论。

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谈到 “人们必须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选择,想避免作这种选择而采取所谓中间路线,这是做不到的,不管给这中间路线什么名称。”,可以看出,在市场模式选择上,米塞斯是二元思维,认为只能在完全放任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中选择一个,不承认有中间地带,完全并不相信政府在市场活动中能够有所作为,主张把政府职能限定在最低范围,甚至认为禁毒与限制言论自由并无区别。他的观点影响到罗斯巴德、哈耶克等奥地利学者,即使是最温和的哈耶克也是低保障论者,罗斯巴德则更为偏激,提倡无政府主义。由于底层理论出错,再加上二元思维,整个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体系存在着大量体系性偏差与错误,远非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

从北欧、新加坡等国的实践成功可以看出,市场并非只有两条路可走,市场与计划中间存在有大量的市场模式选择。而且从未来看,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会进入高福利社会(参见《聚势:开创全球科技、商业、经济新趋势》未来学第二十一定理),因此人类社会需要对应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经济学理论在不断的成熟与进步,政府完全不管理市场,就没有机会发现如何管好市场,而且完全不管理市场本身也是一种管理。现在经济学理论虽然仍未真正成熟,但人们对市场规律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疫情前三十多年都没有出现明显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市场初步的管理能力。即使管理市场的理论并不是非常成熟,但通过不断试错,发现不足,进行改进,就终有一天会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是奥地利学派所没有看到的地方。

当然,完全计划经济这种明显存在错误的理论,肯定应该被放弃。二十世纪米塞斯和哈耶克在与完全计划经济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奥地利学派的自身理论系统缺陷,终究还是会出现更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修正奥地利学派理论,并不是为了推倒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奥地利学派贡献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通过指出奥地利学派理论体系中的错误,可以去芜存菁,破除对市场的过度信仰,为未来更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出现做好准备。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米塞斯认为“对于有创造力的天才而言,创造是生命的本质,创新活动不是劳动,因为它们不是手段,它们本身就是目的”。这和《聚势:开创全球科技、商业、经济新趋势》未来学中认为创新活动不是劳动,把创新活动从劳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底层驱动力,判断是一致的。

《聚势:开创全球科技、商业、经济新趋势》即将上市,推演未来500年人类命运,站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上,以未来的眼光,穿透当今全球社会的重重迷雾,直面本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575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