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变速箱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这四种变速箱中,MT是手动变速箱,历史最长,结构最简单,成本最低,其它三种是自动(实际上从结构来说双离合属于手动变速箱)!
MT:
这种变速箱是需要手拨动变速杆才能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必须踩下离合时,方可拨得动变速杆。
优点
:制造成本低,变速箱省油,操控感强,具有驾驶乐趣,前提是你一定要是个不加引号的老司机。早期的Taxi基本上都用的是MT,毕竟是是为了盈利嘛,当然将利润最大化。
缺点
:如果你不是老司机,那么适得其反,该换挡时不换挡,反而更费油;不能熟练换挡还会有熄火,溜车等各种情况出现。小编认为在我国这样的路况上,费脚才是最大的缺点,经常堵车走走停停,怎能用一个累字来形容!
DSG(Direct-Shift Gearbox)双离合变速箱
其实这个应该叫DCT(double clutchtransmission),只不过德国大众把这玩意儿叫DSG罢了,福特叫powershift,保时捷叫PDK……这个东西这么火无疑是因为前几年的大众DSG召回事件了。所以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买车,都不敢入手DCT。 技术特点上,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1个人的工作由2个人同时干了,那么势必效率会很高。DCT采用了两组离合器片,比如6档DCT由一个多片式离合器连接1、3、5挡和倒车挡,另一个连接的是2、4、6挡。
优点
:毫无疑问当然是换挡速度快啦,甚至比手动换挡还要快,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所以很多高性能车用的都是DCT。另外从理论上说,DCT更省油。
缺点
:各厂工程师的调校水平也不同,因而效果也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发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DCT分干式和湿式。其中干式成本更低,但不适合我国的燃油质量、空气质量以及走走停停的路况,导致了大量的出问题。不过如今大部分国内的DCT已经采用了湿式,故障率会大大降低。但是成本自然就高了,维护费用也高了许多。
AT:
这是目前国际上装车量最大的变速箱,从最初的4AT、5AT、6AT....发展到现在的9AT,10AT,甚至国产据说出来了一个13AT。AT变速箱油两大核心技术: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组,动力通过液力变矩器进行变矩、传递,然后通过行星齿轮组改变齿比。AT变速箱的特点是顿挫感低,舒适性好,随着档位数的增加,油耗也逐渐降低。早期的AT的液力变矩器只使用液体传递动力,导致加速能力差、油耗高,而现代的液力变矩器普遍带有锁止离合器,在档位、时速、转数稳定时,离合器片锁止,全程机械传递动力,因此,无论加速能力还是油耗,都有显著的改善。目前,At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档位数的增加,复杂度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而过于复杂的设计不仅仅增加研发难度,最主要是增加故障率。8AT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均衡的档位数量。
优点
:AT是目前自动变速箱中最成熟最稳定的一种,使开车变得简单、省力,上车一脚油门就能开回家。
缺点
:AT比MT相对要增加10%左右的油耗。并且AT换挡的影响速度相对较缓慢,同时会造成顿挫感,尤其是老一代的4档位的AT。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AT档位越来越多顿挫感就会越来越小,一些最新换代的车型譬如雅阁已经用上了10AT。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档位越多变速箱零件就越多,体积增加,重量增加,成本增加,维护成本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CVT:
CVT就是无极变速,通过液压压紧两个可以变径的锥形轮,通过锥形轮直径的改变,使夹在锥形轮中间的钢带的压紧位置产生变化,改变减速比。理论上来说,CVT没有机械档位,换挡平顺,同时对发动机的转数没有限制,使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功率输出转数区间,达到省油的目的,但是,由于CVT没有机械档位,必须通过液压控制锥形轮变径,因此,在急加速时,CVT的响应速度相对慢一些,因此CVT没有驾驶乐趣。
优点
:无顿挫感,驾驶舒适性极强,这也是天籁被称为“移动沙发”的原因之一了。另外CVT还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优点,这对于汽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缺点
:说到缺点就让我自然想到“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句话。CVT的优点非常多,但缺点确实致命的。首先CVT的功率有限,对于喜欢激烈驾驶的朋友来说非常不友好,操作不当就会出故障;其次虽然现在的技术克服了功率上限的问题,但是由于构造原理和机械磨损的不可逆行,一旦出了故障,很难维修。
综上所述,其实就不存在一种最最最优秀的变速箱。成本低的可能性能不佳,性能好的可能故障率高。买车之人也不需要过分刻意地去选择变速箱,毕竟厂家都已经给你分配好了。如果你是以运营为目的,驾驶技术好,又不怕吃苦,那么买辆MT最合适不过;如果只是想代步,购车开销不想太大,普通AT就足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追求舒适性,CVT是一种好的选择;如果希望性能好,开起来爽歪歪,那么DCT和多档位的AT是最佳选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