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什么不自己造车?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多年。
有的分析认为,是因为华为受美方制裁,缺钱。
其实不然。华为不造车的战略早在2018年就已经明确,美国的制裁从2019年才开始。因此,不造车的决定跟制裁关系不大。
有的分析认为,是因为华为缺少整车制造的能力。
这个就更站不住脚了。“蔚小理”三个造车新势力,从零创业都能造车,小米汽车SU7历时3年,就已成功推出。而华为早在2013年就布局汽车行业,2019年成立了专门的车BU,以它的技术底蕴和智能硬件制造、产业链管理的经验,自己造车可以说没有任何门槛。华为一手扶起赛力斯,成功的原因在于华为在整车设计方面的深度参与,以及赛力斯全盘接纳了华为的标准体系。
真正不造车的原因,华为一开始就解释的很清楚:
“我们认为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而是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华为认为,打造ICT基础设施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能动摇。
除了聚焦主业,在最近的两条新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华为不造车的其他原因。
小米汽车身上的生态优势
3月28日,小米汽车SU7发布,让大家看到了它最大的优势——“人车家全生态”。
汽车之所以会电动化、智能化,根本的原因在于技术推动下的万物智联大趋势。
小米SU7已经展示了智能汽车互联生态的雏形:汽车内可以拓展外接各种智能设备的CAR IoT;车机与智能家居互联,互为入口,互相控制;汽车与家之间,还有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等设备。
人车家全场景的互联,打破了时空界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操控任一智联设备,无论它在什么地方。除此之外,汽车智能化还有车与车的互联、车与路的互联等等。
华为不造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打造更广阔的生态。
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我们回到手机行业看一下,为什么华为把鸿蒙系统开源了,友商却不愿意使用?抛开各家在安卓系统上的利益不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华为自己造手机,而且是头部玩家,与其他手机厂商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同样的道理,华为如果想要在智能汽车行业打造更多人参与的、更广阔的生态,就不能自己造车。
华为正在打造独立于安卓之外的鸿蒙生态,作为新生态,需要各大硬件厂商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成长。鸿蒙系统是面向下一代的万物智联系统,而智能汽车正是未来万物智联的重要一环,让鸿蒙系统上车并成为智能汽车的主流,是一个优先战略。
因此,华为不造车,避免与汽车厂商的冲突,同时提供包括鸿蒙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智能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内的智能增量零部件或方案,帮助汽车企业完成智能升级的同时,也将其拉进了鸿蒙生态的朋友圈。
汽车央企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
3月30日,东风汽车集团宣布将投入600亿元加快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并将投放44款新能源车。
这是在国资委推动下,汽车央企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新动作。
在当下这波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浪潮中,中国汽车行业全球领先。但具体到内部市场,领先的是比亚迪、吉利等民营企业,特斯拉这样的外企,还有“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国企虽也有上榜,但销量与其体量并不匹配。
图源:第一电动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超30%,但三家汽车央企的数据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长安汽车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约为18.6%,东风汽车集团约16.7%,中国一汽不足10%。
到目前为止,受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冲击最大的是传统车企,而传统车企的主力正是以合资车销量领先的汽车国企。
参考当年智能手机时代变革中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牌巨头的陨落,智能汽车的变革浪潮中,汽车国企的命运难免让人忧虑。华为如果造车,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汽车国企的冲击,其背后的影响就深远了,进一步会影响国民经济。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华为只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帮助汽车国企造好车,实现新时代的成功转型,不仅与己有利,对于国计民生也是功莫大焉。
从2023年11月长安汽车发布与华为的投资合作备忘录开始,华为车BU就开始筹备成立新公司,承载车BU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开放股权,与产业链合作方共同联合运营。
2024年1月,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又密集成立了4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位于上海、苏州、东莞和南京四地。
除了长安汽车外,3月7日,有媒体报道称,东风汽车集团副总经理尤峥在某场活动中透露,该集团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跟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投资事宜。预计到2024年6月会有初步结果。
参股华为车BU,有利于三家汽车央企将来获得更低价、更稳定的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未来如果进行联合采购,还能降低成本,增强整车竞争力。
目前,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合作车型包括深蓝、阿维塔等,均为HI(Huawei Inside)模式;东风汽车岚图也与华为达成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战略合作;一汽解放与华为签署了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涉及AI、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等领域,双方合作的自动驾驶产品将应用于L4低速场景。
另外,与华为达成合作的奇瑞、江淮、北汽等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总之一句话,华为不造车,只提供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有助于汽车国企实现智能化转型,有利于整个国内汽车产业的行稳致远。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华为不造车的原因除了聚焦ICT主业之外,还有扩大鸿蒙生态朋友圈的考虑,同时避免冲击传统汽车产业,帮助国内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有利于在变革中稳定国民经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