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俄乌冲突局势逐渐明朗,乌克兰军队在前线一败再败之际,泽连斯基当局又开始“怪招频出”。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8月6日报道,当天凌晨1点,乌军在乌克兰边境尤纳基夫卡村纠集约6个营的兵力,从乌克兰北部苏梅州一侧,从三个方向越过了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苏贾地区(Суджа)和科列涅沃地区的边境线,猛烈袭击了俄罗斯6个边境村庄,目前双方的战斗仍在继续。
(乌军炮兵)
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州长斯米尔诺夫对媒体表示,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越境偷袭行动,大批俄军边境目标被摧毁,已有数十名俄军伤亡。不过,俄军边防部队已阻止了乌克兰“越境破坏和侦察小组”的边境进攻企图。
斯米尔诺夫承认,乌克兰军队已经深入俄罗斯边境约6公里,并占领了多个俄罗斯村庄,俄军增援部队已经赶赴苏贾地区,该州已经开始连夜疏散周边边境地区的俄罗斯平民向北有序撤退。
(乌军在边境线上进行大规模袭扰)
据俄罗斯国防部6日发表声明称,当天下午,乌克兰军队派遣第22机械化步兵旅的30多辆装甲车和400多名武装分子,侵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西南边境地区,目前俄罗斯边防部队和俄军主力部队正在紧密配合,“已经击退了敌人的偷袭,正在加紧清理乌克兰渗透小组”。目前,可以确认的是,乌克兰第22、第88机步旅、第103国土防御旅和第49炮兵旅参与了此次“特别越境行动”。
综合西方媒体消息,尽管遭到俄罗斯军队的猛烈打击,但是入侵俄边境的乌克兰地面部队仍然设法在边境线站稳了脚跟,在苏贾西北地区,乌克兰两个机步连先后占领了尼古拉沃-达里诺村(Николаево-Дарьино)、下克林村(Нижний Клин)、达里诺村(Дарьино)和斯维尔德利科沃村(Свердликово)等边境村庄。目前,俄罗斯军队正在和乌军突击小组展开激烈交火,交火中一架俄军卡-52武装直升机被击伤迫降。
(乌军袭击俄军目标)
而在苏贾东南方向,另一支乌克兰突击分队则沿着俄罗斯R200号公路一路向北扩大控制区,目前已经占领了戈戈列夫卡村(Гоголевка),正向苏贾镇赫冈察洛夫卡镇西郊移动,意图切断俄军与镇内之间的联系。
最新的战报显示,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正在上述村庄的近郊区发生激烈交火。此外,位于边境线俄方一侧的奥列什尼亚村(Олешня),有部分俄罗斯边防部队士兵被乌军一个连围困。俄罗斯媒体声称,大约600多名士兵已经进入库尔斯克州南部,另外还有大约2000名乌军士兵正在俄乌边境集结当中。
(坦克被炸毁)
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州发动的地面军事行动,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袭扰行动,但是其军事价值远小于宣传价值,本质上是泽连斯基政府为掩盖其军事失败的一次“媒体公关”行为。
舆论普遍认为,仅仅凭借几个步兵营的进攻就能在战略上达到袭扰效果如同天方夜谭,这不过是泽连斯基当局进行舆论战、认知战和宣传战的惯用伎俩。
(乌军炸毁了数辆俄军坦克和装甲车)
长期以来,一旦俄罗斯军队攻克乌克兰防守的大型城镇时,隶属于乌克兰国防部的军事情报局就会派遣所谓的“俄罗斯反叛部队”(“自由俄罗斯军团”和“俄罗斯志愿军”),对俄罗斯边境诺夫哥罗德州和库尔斯克州进行大规模袭扰,以此来吸引西方媒体关注,防止各国舆论聚焦乌克兰在正面战场上的接连惨败。
(苏贾地区和科列涅沃地区的位置)
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军队当前在正面战场上已经毫无反击能力,机动能力极度匮乏、野战防空火力几乎绝迹、对俄罗斯境内的大规模导弹袭扰也收效甚微,继续类似的越境袭扰行动在军事上毫无意义。而且,与俄罗斯军队在哈尔科夫北部的战役级牵制行动相比较,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入侵行动几乎微不足道。类似的“政治作秀”频出,只能说明乌克兰当前的战场局势已经危险到何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军队此次越境袭扰行动足足动用了大约半个步兵旅的兵力,在乌克兰前线人力资源捉襟见肘、后勤补给枢纽频繁被炸的当下,用无辜的人命来凭空制造新闻焦点,掩盖乌军前线集体崩解的真相,耗费资源形塑国际观瞻,这番操作着实令人摇头。
(在亲乌克兰的战争地图中,纽约镇已经被俄军全部控制)
那么,乌克兰军队为什么要急匆匆在此时此刻对库尔斯克边境地区发起偷袭行动呢?很简单,因为8月6日当天,俄罗斯军队基本控制了捷尔任斯克以南的纽约镇,这是今年年初以来,俄罗斯控制的第四座大型城市和城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地时间8月5日下午,俄罗斯第9海军步兵旅(原顿涅茨克人民军“索马里”突击营)在纽约镇中部一栋大楼升起了俄罗斯国旗。这标志着捷尔任斯克战役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俄军在基本控制纽约镇之后,将从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包夹捷尔任斯克的乌克兰守军,乌克兰军队一旦失守该城,将意味着俄军本轮“夏季攻势”已经成功的了一半,而乌克兰军队在顿涅茨克州的时间已经进入最后倒计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3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