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俯瞰。
各地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揭晓。其中,备受关注的“GDP万亿俱乐部”格局出现较大变化。
在GDP总量排名上,重庆再次超过广州,重返“第四城”;宁波则首次超过天津,向十强发起冲刺。
在GDP增速上,泉州、福州、苏州、重庆,均超过了6%,位居前列。其中,增速6.7%的泉州尤其亮眼,可以说是打了一场翻身仗,从去年的“低迷”状态中一跃而起成为上半年万亿城市中的增速冠军。
这座在“万亿俱乐部”中存在感并不强的普通地级市,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势头的“逆转”?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二产业稳,泉州就稳
2023年,泉州GDP排名下滑两位,跌出全国前20强,有个别季度,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最终全年增速4.8%,还是未跑赢全国大盘。
但是今年泉州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起色,在一季度就实现了“开门红”:GDP同比增长7.2%,比上年全年加快2.4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泉州可以说依然延续了这一势头。
这种惊人“逆转”,在“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中,可以得到直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泉州增速为8.5%,较全国平均水平(3.9%)高出了4.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泉州增速为6.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2.4个百分点;外贸方面,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90.98亿元,同比增长20.6%,比全国平均水平(6.1%)高出了14.5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业看,泉州的“当家产业”——第二产业展现出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增速达7.6%,比全国平均水平(5.8%)高出1.8个百分点。
二产的稳健对泉州来说之所以堪称关键,是因为泉州属于名副其实的制造业重镇。其二产占比至今仍超过50%。同时,泉州也是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2023年,泉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7164.23亿,在全国排名第九,将成都、杭州这样的2万亿城市都甩在了身后,远远高出自己的GDP排名。所以,不夸张地说,二产稳,泉州就稳。
可以佐证泉州制造业实力的另一个细节是,在“网红城市”遍地开花的今天,泉州这座城市的整体存在感或许并不强,但诞生于泉州的诸多品牌,在全球范围都拥有相当的市场辨识度。如时下正在举行的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处处可见“泉州制造”的身影,涵盖了服饰、体育用品、体育装备、食品等多个领域。
泉州中车
今年上半年,泉州二产之所以跑出了加速度,主要还是得益于一些关键产业的强势复苏。如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连续12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0.1%。
与此形成呼应的一个重要数据是,上半年泉州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高达31.2%。也就是说,泉州制造业本身在加快升级步伐,努力改变工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等不足状态。
民企有信心,泉州就不会差
制造业强市之外,泉州的另一大标签是“民营经济大市”。泉州民营经济占比全国第一,民营经济之于泉州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八八九九九”:贡献了全市8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据此可以说,民营经济表现好,泉州就不会差。
当地官方在总结上半年成绩时,也着重突出了民营经济的贡献。如指出“民间投资信心提振”——上半年,泉州民间投资增长10.3%,增幅高出全市投资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信心提振”——上半年,泉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限额以上民营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长22.8%,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8.2%。
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信心的提振,离不开近几年泉州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一系列行动。
公开信息显示,从2021年启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到2022年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制定贯彻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再到2023年推出“亲清助企”“智慧政务”等八个专项行动;以及今年继续深化“泉心泉意”品牌内涵,推出166项创新举措,将优化营商环境带入“树品牌提质效”的新阶段……三年多来,泉州以逐年提阶的态势,推动营商环境做优做强。
从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看,这种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显然是取得了丰厚的回报。截至目前,泉州经营主体总数155.52万户,连续十年位居福建全省设区市首位。同时,今年5月,泉州“以良好政企互动营造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典型做法,还入选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的通报,在全国被推介。
应该说,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这种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对于提振民企发展信心的努力,确实是值得所有城市学习。
制造业城市正在显现新优势
当然,经历“低谷”后依然能够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展示了泉州经济发展的韧性,但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还是需要继续披荆斩棘。
其实,作为万亿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普通地级市,泉州的发展在很多方面的基础,或者说“天赋”并不高。比如,福建省内,论级别和对外的知名度,身为副省级城市的厦门,要明显胜过泉州;论各项发展要素的聚集程度,福州是省会城市,也高出泉州一头。这方面,泉州有一个颇为尴尬的“纪录”——全国范围内,目前唯一一个GDP超过万亿却没有地铁的城市。
产业方面,除了制造业需要继续提档升级,增加技术和创新力度,泉州外贸依存度高,在当前的全球市场下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自2021年开始,泉州GDP总量已连续三年被福州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22年的“福建经济第一市”的名头。
再加上,近年来福建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身为普通地级市的泉州,要重振雄风,显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过,持之以恒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两点始终是值得坚持的,泉州也可以说是作出了积极的示范。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一些增速较快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制造业实力较突出。
如泉州之外,增速排名靠前的苏州、重庆、深圳等,都无不是国内制造业重镇。与此对应的是,那些主要以服务业和消费见长的城市,表现却相对“慢半拍”。这种分化局面,很可能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万亿城市发展走向的一个较明显的趋势。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这意味着制造业在发展中的分量会更突出。并且,中国外贸结构正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的方向转变。
那么,拥有制造业优势的城市,在对内和对外发展上,便都有望获得更强大的动能。相对来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以及消费仍处于需要提振的阶段,那些更侧重于服务业和消费拉动的城市,则难免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城市比拼,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产业的竞争、营商环境的竞争。
海报设计周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3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