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马思泳通讯员海宣
图/通讯员提供
“一老一小”关系到千家万户民生福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民生问题。广州市海珠区持续开发“一老一小”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积极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具有现实意义。
8月8日,由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海珠区民政局、新港街道、海珠区志愿者协会、广州市慈善会新港街社区慈善基金会等主办的“共享耆童会”活动正式开展。
据了解,“共享耆童会”项目是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社区共享经济模式、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创新志愿慈善服务,通过“社区随约服务”、网格微信群等数字平台或线下社区驻点,为社区250多户特困低保低边、独居孤寡长者、困境儿童等“一老一小”,1300多人提供服务。
用好问需平台,聚焦志愿服务需求点
在海珠区瑞宝街,杨班长志愿服务工作室是街坊们熟悉的志愿服务团队。其结合“居家+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瑞宝街党群服务中心便利条件,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凝聚瑞宝街辖内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力量,提供涵盖生活照料、基础陪护、健康管理、康复辅助、心理支持及委托代办等六大类别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扎根于社区还有素社街道的“老兵坐岗”志愿服务团队以及江南中街的“赵广军生命热线”等。据悉,今年以来,海珠区依托18个街道社工站,建立“一老一小”家庭服务档案7000多人,其中包括低保对象、低边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等人群。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老一小”服务意向,海珠区有关部门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赵广军生命热线以及调查问卷等线上平台载体,收集到有参考价值的“一老一小”意见、建议、提案超72个,并针对需求特点,建立“社工+护工+康复师+党员志愿者+N”跨专业志愿服务形式,组织志愿人员为“一老一小”开展精准化个案服务超250多人次。
此外,结合周末、节假日、暑假等特殊时间节点,海珠区有针对性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近180场次,发动党员进社区、社工+志愿、爱心人士捐赠、微心愿等形式为“一老一小”开展电话联系、上门探望、清洁卫生、陪医陪聊等志愿服务20多万人次,让孤寡及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
构建服务矩阵,疏通儿童成长阻点
为了缓解双职工家庭子女暑期“看护难、陪伴难、监管难”问题,海珠区充分发挥幼教机构、公益社会组织、党群服务阵地群等资源优势,举办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课堂和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孩子们多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一是利用辖内多个资质齐全、硬件较好、服务质量较高的机构为职工家庭提供暑期爱心托管托育班,提供免费托管托育名额超600个。
二是携手公益社会开展两期家庭青少年科普教育夏令营,并通过“i志愿”招募暑期学生志愿者,以“老兵带小兵”形式上门为孤寡及困难老人开展清洁、陪医、陪聊等服务近100人次,让银发志愿者、少儿志愿者与居民群众实现“多向奔赴”共现温情暖心美好。
三是依托社工站挂牌18个儿童之家,通过党建经费投入、社会慈善捐赠、职工党员旧物再利用等形式,打造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临时托管、课外培训、看书学习的阵地,初步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家门口有托管服务、学习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儿童服务矩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