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最近理想开放了北京工厂,做了几轮关于NVH的宣讲。
这是理想的纯电工厂,目前生产Mega。NVH是这款车最引以为傲、引以标榜55万的豪华属性之一。在第三方测评郑博士巴顿的NVH静谧性榜单中,Mega在40km/h、80km/h、120km/h时速下,均为第一,超过许多百万豪车。
唯一阻止理想自称“全球第一”的,就剩劳斯莱斯——因为榜单没测。
除了Mega,理想L9的表现也很亮眼。正是从L9开始,理想NVH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开发体系,做到全速域、全工况、全温域的NVH开发,覆盖低温、雨打声、石击声等等小概率场景。
NVH的感知回报率并不直观,投入也非常抽象。汽车的一万多个零部件中,超过30%都和NVH有关。这些分布在增程器、路噪、电驱啸叫、风噪、热管理的结构噪声和空气噪声,并不能通过堆料隔音棉解决,而要拉通各个部门进行体系优化。
总结来说,理想在NVH的核心竞争力,大概是以下三方面:
一是李想本想,天赋异禀,听阈宽阔,并且要求极限,比如他对L9的开发目标是对标宝马X7,初期要求“85%核心指标不输”,试驾后猛提到“所有指标全面超过”。由他做产品评审往往能听到产品团队听不出来的hiss和bug,然后无情发回整改。
二是自上而下的重视,并且愿意为此下本,比如Mega三排采用声学夹层玻璃,相比主流钢化玻璃方案单车成本提升1.5倍;再比如L9通过热管理系统里优化冷媒膨胀阀,解决冷空调的高频噪声,单车成本增加140元——很可怕,保守按照月销4万为计,一年就是6700多万。
我问工程师,如何评估提升成本和效果的关系?曰,开发并不设限成本,如果出现大幅成本提升,就要拿出理由说服审批,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才是最优方案。如果理由充分,那么财务就会妥协。
三是当好一个甲方,狂卷供应商。这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能力。
甲方:掌控自己的命运
挑战乙方的极限
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风扇。
MEGA超充功率最高超过500千瓦,散热需求大,需要功率1100瓦、直径535mm的大功率风扇。理想找到业内一家头部合资供应商,成品试装之后效果很糟,高转速下风扇噪声就像一台小摩托,突突得很不高级。
理想便和供应商沟通修改——被拒。供应商认为毕竟也是供给奔驰、路虎,都没问题,想子是在吹毛求疵。
于是理想就自己出优化方案,为此几经话疗,甚至拿到了供应商风扇的数模——这是保密数据,通常不对主机厂公开。理想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反复仿真、样件验证,对叶片数、叶间距、叶片形状和挡风罩进行优化,确定了九片仿生波浪形叶片的方案。
最终,使得Mega在520kW 5C超充时,车内可以达到250kW Model Y的静音水平。
在被卷的过程中,供应商没少抱怨麻烦,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求太高,再也不接理想的项目。不过多赢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供应商还能把这个方案供给其他车企。
再比如冰箱。
在L9之前,少有车载压缩机冰箱,市面上也没有成熟供应商,很多定制化方案,通常是把压缩机放到后备厢弱化噪音。但是考虑到空间布置,理想把冰箱和压缩机放在中央岛扶手下面,然而这使得噪音问题特别突出。
冰箱供应商是一家本土公司,原来是给德国车企做售后件,第一次做这么小的压缩机,也不知道怎么干。理想帮忙找方案、改设计、做策略匹配,上车以后再做360度的包裹,使其表现优于竞争对手3dB。而这家供应商,随着理想大获成功,也干成行业头部,后来很多车企都来找指名就要“理想同款”。
卷无止尽。到2024款,理想又联合他们打造新一代压缩机。如果你还记得,老款L7/8是没有冰箱的,因为轴距小,压缩机体积大,强上会使得二排中间无法自由通过。新款压缩机则让冰箱在维持8.8升大容积同时,缩小侵占体积,取得更高的“得箱率”,满足静音、制冷效率、稳定性,还更便宜,于是现在L6/7/8顶配都有冰箱。
如果仔细扒开看,从HUD、到方向盘电子调节、到灯组、到三排双层夹脚玻璃、后视镜壳体等等细节,都发生过相似的剧本:我觉得我可以,想觉得你不行,然后一顿摩擦优化,得出一个NVH的优解。
甲方的自我修养
在成熟零部件上,和供应商合作,依然是研发最便捷、成本最可控、交付最有保障的办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代车企还是被动接受供应商方案,放弃控制权。在理想供应链体系中,综合性能、质量、供给、成本,将零部件分成四个模块,介入不同程度的创新、研发和制造,去追求差异化,提升产品力。
成为一个好的甲方,其重要性不亚于发展硬核的自研能力,甚至在短期能获得更显著的回报。优秀的甲方,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品质:
一是会提需求,并为供应商提供准确详细的输入,和自己的产品匹配。一流供应商都很好,但想要把这些“好”组成你的品牌定义的“好”,并不是拿来就行。所有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正确的产品定义和明确的开发目标。
二是具备开发能力,比如仿真软件模拟实车环境的能力、声学实验室的资源,能托举供应商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理想的方向盘电子调节,最初上车调节声音“没有豪华感”,供应商可以优化声音量级,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提升“豪华感”,理想具体到包括支架强度、间隙等七项优化,重新匹配打磨了这个小系统。
再比如HUD,最初有很小的异响,供应商觉得无妨,但是过不了理想的标准,理想于是把声学实验室开放给供应商进驻,一起看结构、支架、材料、策略的问题,然后进行调整。
如果跳脱出NVH层面,这种案例也有很多。比如灯组,理想会支持和帮助一二级供应商做核心的光学系统设计,搭建design guideline。只要理想有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帮助供应商去搞定。
三是打破甲/乙方的关系壁垒。理想会在产品开发阶段,就引入供应链介入,一是为了保供,确保可行性、成本、提前规划产能;二是把商业和技术做强链接,提升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
比如理想的铂金音响,高音喇叭选型PSS(Premium Sound Solutions),也是大柏林的供应商。他们研发大柏林耗时数年,但和理想合作,九个月内就达到一次过的标准。
同时,理想并不是无理甲方压制,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共创关系。比如L车系平台,到现在经历三次更新,理想向供应商开放了更改标准的权限,只要有道理就能说服理想改标准。结果真有两家供应商说服成功,他们的建议也反哺到纯电的差异化前照灯设计上。
用技术和真诚把价格打下来
尽管积极甲方的策略,高低增加研发投入或成本,但是整体来说,是在豪华体验的目标下,把价格打下来,把高端“性价比”顶上去。
最好的例子还是铂金音响。开发目标就是对标迈巴赫的大柏林,把百万门槛打下来,完成大柏林“音质国产化”。
一方面,是通过“自研”打破供应商集成方案制约;
另一方面,纯靠“抠厂”实力盾住成本。总有些硬件无法替代,比如大柏林最好的扬声器是高音扬声器,上面提过,理想于是选型锁定PSS,一家1970年成立的比利时音响制造商。
《有个理想》曾经写过,PSS的商务代表评价:很多厂家一般都是先给目标价格,然后在价格范围内去选喇叭;理想是先挑最好的产品,接着采购介入进来砍价。产品的要求寸步不让,价格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磨,最后用最好的价格拿到状态最好的喇叭。
更经典的例子还有空悬。过去空悬几乎只有大陆、威巴克、AMK等国际名厂。理想开始很难让这些海外供应商相信每月1万台的预期,因此很难取得充足供应。于是理想选择了本土供应商孔辉科技进行联合开发。
当时的孔辉缺乏大规模量产经验。他们专门建立了理想车间,投入三条专用产线,从产线设备选型到开发工艺参数验证,都与理想共同决策,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爬产关键时期,理想的研发、采购、质量团队更是直接驻扎产线,协助解决质量和产能问题。
伴随理想销量爆发,带动孔辉快速成长,今年市场份额达到44%,稳坐榜首;理想的另一家空悬供应商保隆科技位居第二,市场份额22.8%。
理想带动很多本土供应商业绩增长,比如禾赛、地平线、时代电气、新洁能、三安光电、苏奥传感等等。
过程中,供应商对于理想这个甲方的高要求都很痛苦,但是也为产品成为业内标杆感到快乐。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L9的尾灯,许多同行来向供应商打听尾灯的均匀性是如何做到的,这也成为了供应商的宣讲案例。案例不胜枚举。
这些“微优化”技术,听上去好像没有“根技术”那么炫,也很难说清到底归功于甲方还是乙方。从实用主义角度,供应商有现成的产品,直接用固然很好;如果还有进步空间,供应商也不具备能力,主机厂的作用就非常关键。
毕竟,正是这些微小而关键的作用,促成理想的爆款排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