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西部,是青岛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高大的厂房,宽广的院落,诉说着这里有过纺织业“上青天”的繁荣,映衬着钢厂、碱厂、石化等重工业基地的背影。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老工业片区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也将迎来新生。在李沧区设立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德江路,探访老工业区的新生。
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变
年过七旬的郭爱珍,是原国棉六厂职工。1967年,16岁的郭爱珍进厂时,恰逢纺织行业最辉煌的时候。据郭爱珍回忆,当时的国棉六厂有6400多名职工,7个生产车间。
“进了纺织厂工作,是身份荣耀的象征。”郭爱珍回忆,国棉六厂是当时青岛规模最大、设备总量最多的纺织厂,这片厂区,承载了纺织工业的历史,也是很多老青岛人踏入社会的第一站。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岛市启动了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李沧西部的国棉六厂、国棉八厂、青钢等老企业陆续搬迁。2011年12月,四流中路国棉六厂最后一台纺织车床关停。
老厂房往日喧嚣不再,正在孕育新的能量。近年来,李沧区开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用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李沧依托制造业发展累积的优势,盘活老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存量用地,寻找新产业发展的空间。如今位于青岛北站周边的青岛TOD一号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国棉六厂也将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逐渐实现涅槃重生。
洁神智慧园区、青岛国源通创意产业园……近年来,又有不少企业开始落户李沧区西部。在这些企业的经营者眼中,李沧区的“白菜心”区位优势没有变,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不断为这片区域赋能:四条开通的地铁线、通畅的环湾路和重庆高架路、青岛北站,还有正在打通的唐山路,都让人充满期待。
引来人才“腾笼换鸟”
“我们要全力推动低效用地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类似的话语,经常出现在关于李沧西部的新闻报道中。
科技型企业的创立发展,整个产业生态的培育,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企业的创建者在技术研发方面是一把好手,但在如何融资、如何把技术转换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产业政策方面,都需要引导和扶持。老鸟腾了笼,未必一定引来新鸟。李沧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选择专业的机构,干专业的事。
2023年6月中旬,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粤浦科技与李沧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开始联手打造粤浦科技·青岛创新中心。8月8日,记者在德江路的项目现场看见,一期工程的1到5号楼主体已经封顶。项目部工作人员介绍说,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6月交付使用,预计将有50多家企业入驻。“我们将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方面的企业,全力做好服务。”项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选定了这里。粤浦科技将通过金融、物业、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让这片区域的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
昔日筒仓见证新势力崛起
重工业,是我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李沧西部,就是青岛曾经的重工业基地。
众多老企业搬迁改造后,李沧西部片区如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8月8日上午,记者在德江路东部的老碱厂片区看见,随着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加快建设,占地33.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楼山创忆空间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着外墙保温、室内初装和电力、消防方面的施工。
“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财通集团项目工作人员表示,这里未来将打造成为集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科创企业培育孵化中心、新文化展示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发展引擎,可为产业落地提供功能性支撑,为片区产业聚集发展创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和综合服务。
在项目中心,有一个40多米高的圆柱形建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年碱厂的筒仓。建设方依托筒仓工业遗存,引入“元宇宙”概念,植入碱厂文化,充分运用数字科技,改造构建光影互动、展览展示、艺术剧场等内容,赋予老建筑全新经济功能,延续城市记忆,打造“科技+文化”主题的数字艺术体验区。目前,楼山创忆空间已吸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服务、智能装备的11家企业注册落地,注册资本金超1.7亿元。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实习生 吴红静 刘承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