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消息引发热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罕见“批评”经济政策,呼吁重视民众消费。这引发我们思考:为何中国消费长期低迷?老百姓的钱都去哪了?未来经济走向如何?
消费疲软已成常态
翻开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一个突出问题跃然纸上:内需不振、消费动能普遍不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消费增长率仅为3.7%,远低于预期。更令人担忧的是,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竟出现消费萎缩,同比下降2%左右。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事实上,近年来消费增速持续放缓,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去年底,许多人期待消费会迎来报复性反弹,但事与愿违。"消费降级"、"中产返贫"等词频繁登上热搜,折射出消费疲软已成为一种常态。
为何不敢花钱?
面对这一现象,很多人不禁疑惑:中国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为何消费意愿依然低迷?归根结底,是因为老百姓"不敢花"。
首先是就业形势严峻。近期青年失业率屡创新高,35岁以上人群也面临"断崖式降薪"风险。在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是房贷负担沉重。过去几年房价快速上涨,许多家庭背负高额房贷,每月还款占收入大头,可支配收入大幅缩水。
再者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养老等领域存在短板,迫使居民将大量收入用于自我保障,而非消费。
此外,近期部分地方政府大规模"补税"、渲染"过紧日子",更是加剧了民众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氛围下,谁还敢大手大脚花钱?
以85后白领小王为例。他月薪1.5万元,看似不低,但每月房贷就要还8000元。加上养老、医疗等社保缴纳,实际可支配收入仅5000元左右。最近公司效益不佳,小王担心会被裁员,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原本计划购置的新车只能无限期推迟,就连日常生活也开始"消费降级",从星巴克改喝便利店咖啡,外出就餐改为网购食材在家做饭。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并不少见,折射出中产阶级的消费困境。
消费低迷的危险信号
消费疲软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更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挑战。消费作为经济的"压舱石",一旦长期低迷,将严重制约经济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不足可能引发通缩风险。所谓通缩,是指物价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它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投资萎缩、失业增加,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黄益平教授警告:"如果真的陷入'低通胀陷阱',后果会很严重。"这绝非危言耸听。日本上世纪90年代就曾陷入长期通缩,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阴霾,中国决不能重蹈覆辙。
破局之道,重塑消费信心
面对当前困境,单靠"以旧换新"等零散政策难以根本扭转局面。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塑消费信心,释放内需潜力。
首先,应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取向。正如黄益平所言,应"理直气壮地采取支持消费增长的财政手段",比如给予低收入群体直接补贴、提高社会福利等。这不仅能提振短期消费,更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养老等制度,减轻居民后顾之忧,让他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
再者,应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还要改善就业环境,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只有就业稳定,消费才能持续增长。
只要采取积极政策,未来仍大有可为。重振消费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1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