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玉米市场可以说是悲观情绪蔓延,尤其是在期货盘面大幅下挫之后,现货市场也开始跟随纷纷下跌。期现两市俨然形成了一波共振式下跌的行情。而很多地区包括东北产区、华北产区以及北方港口更是出现了阶段性的无量下跌走势。
以锦州港为例,8月1日晨间到车辆仅为7台的前提下,所谓的主流收购价居然继续下跌。这个所谓的主流价格在没有成交量的前提下不就是成了“搞心态”的价格么,同样山东市场近期也是呈现出同样的境遇,以历史数据为鉴,500台基本上是山东地区到车数量高低的分水岭,而在7月31在到车仅为300余台的前提下,终端企业就开始纷纷下调收购价,8月1日刚刚超过了500台的及格线更是引发了众多终端调降价格,俨然一副到车“千台”的架势;东北产区近期同样也是一样的态势,在到车数量并不多的前提下,也开始纷纷效仿山东以及北方港口,仰仗着玉米整体外运仍呈倒挂的“资本”,也是挥舞着无量下杀的“大刀”,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认亏者上钩的架势。
可以说现阶段的玉米市场已然脱离了供需基本面,整个市场下跌的根本原因就是心态。
玉米作为年产超过2.8亿吨,年度消费总量超过2.9亿吨的大宗农产品市场(数据来源统计局以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数据上未能实现理论上的自给自足,这样的市场出现“心态市”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短期行为,年内近3亿吨的贸易量其价格的走势终归要回到供需基本面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阶段玉米陈玉米市场(8、9月份)的供需基本面究竟如何?
一、供应端:余粮逐步枯竭
众所周知三季度作为玉米市场传统的“青黄不接”阶段,价格市场多数以偏强态势运行,不过在2020-2023疫情这几年,三季度曾出现过多次明显的大幅下跌行情,正是因为如此当下的玉米市场不少贸易企业、消费主体均对近年来的三季度行情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其实从目前的市场供需基本面来看,现阶段的玉米市场供需基本面与往年尤其是疫情这几年三季度还是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之前几年这个阶段贸易企业手中余粮充足、各大贸易主体可以说是存粮颇丰,在价格处于绝对高位的背景之下一旦受到市场消费端变化、替代品冲击以及资金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冲击之下容易形成在某个时间节点的“踩踏”行情。
反观今年的市场态势较之前几年则是大不相同——首先从中间贸易环节来看,整体存粮的数量大幅削减,大规模持粮主体更是寥寥无几,在“托盘”资金退出市场之后,现货市场的杠杆也是随之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售粮的压力,还是中间渠道库存压力,现货端再次出现集中售粮进而导致价格下跌甚至大幅下跌的概率微乎其微。
二、供应端:进口替代品大幅下降
不容否认近年来随着所谓的“配额”制度被突破之后,国内玉米进口大幅增加,叠加高粱、大麦等一众非配额制替代品的大规模购买,玉米在饲料加工领域中被大规模替代,进而削减了内贸玉米的整体消费量。但是从当下的进口谷物到港预期来看,从6月份开始谷物进口的规模就已经呈现出逐步下滑的态势,6月乃至7月玉米、高粱以及大麦三大替代品种的月度到港口仅为一百万吨有余,相比于一季度乃至二季度初期可谓是大幅下滑。换句话说之前一直在南方港口以及销区占据主导的进口谷物在三季度之后大概率呈现出净消耗的态势,客观上对于内贸玉米的消费量也因此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增长预期。
三、供应端:内贸替代品大幅下降
上年同期麦收阶段,小麦遭受到了罕见的“烂场雨”影响,导致质量大幅下滑,近4000万吨(预估)芽麦由于无法进入制粉领域进而被动进入饲料加工领域;回到当下,今年小麦整体收成较上年明显好转,芽麦替代也因此一去不复返。
从普麦替代的角度来看,结合目前豆粕价格相对低位以及油脂油料的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大多数地区小麦并不具备大规模替代玉米的优势。此外从近期小麦的价格走势来看,在增储库点超过400家之后,各个主产区的地方储备也已开始进入市场进行收购,小麦的价格也因此呈现出稳步上行的态势,价格重心也从低谷的2400元/吨附近上涨至2460-2500元/吨的区间,江苏地区麦价已经 攀升至2550元/吨以上,而在近期中储粮网再度官宣了新一轮的增储计划,麦价也因此再度获得支撑企稳继续上扬。
综合来看,在华北黄淮流域几大主产省份包括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小麦与玉米的价差已经走扩至100元/吨以上,结合豆粕价格低位运行,小麦作为饲料原料去规模性替代玉米已然没有性价比可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对于玉米消费本身潜在的增长预期仍有一定的推动效应。
四、需求端:深加工消费同比高位
深加工端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淀粉加工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着相对良好的盈利空间,客观上也就使得其在停机检修方面较往年同期更加谨慎,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淀粉加工仍然是一个盈亏边缘的态势,在7月份或将因此陆续进行停机检修,但考虑到今年东北地区的余粮以及加工企业整体库存量较上年明显不足等诸多因素,其对于东北市场的冲击也将十分有限。
深加工端主要的消费主力淀粉加工企业年内的整体开机率均明显高于去年,其对于玉米的刚需消费因此也是大幅增长。
五、需求端:养殖端逐步复苏
继“官宣”了能繁母猪存栏调控目标已经基本到位了之后,叠加目前生猪养殖已然保有一定利润、猪粮比的数据也是持续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区间范围内,客观上已经反应出了饲料养殖端最为“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虽说目前的存栏以及屠企的库存区域性仍有偏高的状态,但整体猪价已经从年初的14以内上涨至20元/公斤附近。
生猪存栏方面官方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1533万头,同比减少1984万头,下降4.6%,环比增加684万头,增长1.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同比减少259万头,下降6.0%,环比增加46万头,增长1.1%。从能繁母猪逐月变化来看,自2023年以来能繁母猪持续去化至2024年4月,2024年5月首次环比转正,2024年6月为连续第二个月增加。
养殖端整体普遍盈利已经使得生猪养殖逐步走出了困境,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其对于饲料原料的消费需求也将从谷底逐步复苏。换句话说消费端尤其是饲料养殖端消费“至暗”时刻已经过去,未来伴随着养殖端利润驱动需求恢复、替代品预期大幅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贸玉米的消费在三季度势必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六、供需结构分析
可以说从供需基本面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玉米市场本不该如此。更多是需求消费端利用期货盘面的大幅下挫(受整个大宗商品下跌的带动)而去影响售粮者的心态。就像8月1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的《2024年8月6日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交易公告》在市场中居然被误读了“陈化稻谷的定向投放”,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又给了空头写小作文的题材,可以说将“搞心态”的操作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我们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来算一下两大产区目前的供需结构到底如何,旧作玉米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东北8-10月,华北8,9月)到底够不够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辽宁)月均消费量489万吨(按照年度总消费5869万吨/12月估算),8-10月还需要1467万吨,在在失去了稻谷的1300*0.8=1040万吨的补给之后,东北真的还有外运的能力吗?
华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安徽等)月均消费量758万吨(按照年度消费量9098万吨/12月),未来两个月还需要1516万吨,上一年丰产的华北市场在失去了东北产区的外运补给之后真的还够用吗?尤其是在失去了上一年不该出现了4000万吨芽麦补给之后。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市场在三季度的形势已然比较明朗,阶段性供应吃紧的局面或将逐步显现。目前来看陈化稻谷基本上已经是“石沉大海”,而市场有消息称下周开始进口玉米或将叫停。整体来看现货市场在缺少了前几年的稻谷以及小麦的大规模补给,内贸玉米将成为未来2-3个月消费的绝对主力,且无可取代。至于价格的涨跌走势,还请大家自行判断,但笔者有必要提醒,黎明前的黑暗切忌不要被心态影响了自身的购销节奏,劳民伤财就得不偿失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0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