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唱完, 巅峰落幕! 这是给《歌手2024》的掌声与嘘声

玩媒2024-08-02 23:02:22  73

《歌手2024》总决赛之后,追加了一期“巅峰之夜”。

这一夜,那英唱的是王菲的《生命之河》,这是一首和夺冠和奥运有关的歌。

那英的最后一首歌,也是《歌手2024》的最后一首歌。《掌声和嘘声》,献给过去的12期的盛大狂欢。

掌声1:音乐层面的

十几年来,工业化的电视艺术,曾把音乐和歌手保护的很好,《歌手2024》打算撤下这层滤镜。它不是第一个主打全开麦的节目,但《歌手》本身出名,大牌歌手本身也出名。

《歌手2024》的冲击,首先是给歌手这个职业带来巨变参加比赛的歌手前所未有的谦逊。那英会落泪,汪苏泷会碎,孙楠会解构自己……

没有参加的比赛的歌手对大众认知非常疑惑,2019年的歌王刘欢,这样总结《歌手》播出期间的网友:“很多人都耳朵一下子好得不行,听得出准不准。”

纵有千万讨论,但音乐直播本就是演唱给大家的。一首歌,让一群人反复品味,就是公众音乐素养讨论的巨大机遇。这,最值得鼓励。

掌声2:录播变直播,一个修改让老牌综艺成功转型

直播,让《歌手》从全景式综艺转向晚会式综艺。每一周,歌手像是一个期待意外发生的嘉年华,而不是每一个镜头都精心准备好的精品。

观众会期待,期待下一刻那英又会有什么惊人之语,期待主持人有没有何炅,期待看到热搜的汪苏泷,是否会碎了。

不断涌入的金主,不断变化的玩法,不断爆的热搜,不断被媒体评论点评。只需一个变化,就让节目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给很多综艺启发,《乘风》《花少》集体宣布番外直播。一个变量,撬动了一盘棋。

掌声3:重新找回星期五的仪式感

从电视媒体发展来看,《歌手2024》也立功了。总局官方数据显示《歌手》,5月初有几个贡献:

1.创造了今年同类平台收视新高

2.原来通过新媒体端口观看电视文艺节目的观众,回流到电视端口。

3.5月份周五晚间,因为《歌手》的开播,所有省级卫视的总收视率都上涨了。

4.一二线城市收视率上涨明显,商业价值高。

除了数据的支持外,它还主动反哺同类节目。比如《歌手2024》邀请《乘风2024》的选手救场,即是对同一平台的联谊,也是对《乘风》曝光度的有益补偿,是一次双赢。

掌声4:理解舆论,回应舆论,成为舆论

《歌手2024》把自己放置在舆论漩涡中心,它也找到了和舆论打交道的方法。从方法论来看,主要是“制造话题”和“回应话题”两个维度。

从“制造”维度来看。从第1期到第4期歌手结尾,都会推出一个悬疑式预告,无形之中把全球所有音乐人都蹭上了。有了这个铺垫,亚当·兰伯特的登场,才让观众惊喜。当然,也会有失望的情况。

“回应”,是驾驭舆论的另一个法宝。

第一期,何炅回应了阵容质疑。“其实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喝彩,大家对这个节目都带着一些观望的态度。”最亮点的便是那句“没有太多的喝彩”,还有后面对赛制的吐槽,都有响应。

当节目自己主动提及了负面评价,负面评价的杀伤力,就大大降低。最经典的,便是“赢和迎”。

同样的思路——歌手本人,也积极在节目里回应自己的话题。从那英的《这很难平》,到孙楠的“直播举手”。

当他们在解构着自己的过去,就是创造自己的未来。

除此之外,实时回应也是一种方法——每周一次阅读热搜环节,把网络实时讨论进行实时反馈,虽然有平台的合作,更是和用户的对话。

至少让那些造梗的观众感受到,他们在屏幕之外和这档节目双向奔赴。

掌声5: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是一个大众传播学概念,常用研究奥运会。随着传媒环境的变化,对它的传统认知,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变化。《歌手2024》就是融媒体时代的媒介事件。它既让大家聚集在一起,又具有强烈的去中心化属性,

天涯共此时的观看,

以大屏电视媒体的传播为核心,也让很多人拿出手机。空间感和场景感,并不统一。

但同时构建出另一个巨大的话语舆论场。话语场的割裂,形成的是多维度、多互动、多渠道、立体式、碎片化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从学术角度来看,它极具传播学研究价值。

掌声6:放眼看世界,也收获国际传播

为什么要请国际歌手?

这不仅是对国内歌手的鲶鱼效应,也是一次定向投放:当她们自己所在的地方知道这件事,就是意义——看到中国愿意接纳外国歌手的演绎,见到中国拥有这样一个可以自由歌唱英文歌曲的舞台。

它同时善于抓住意见领袖,海外乐评人、海外媒体都会关注。????虽然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音乐,但音乐真的能拉近不同文化的距离。

正如有一期的主持词说的那样:这个舞台,也足够的大,可以包容不同的胜利,我们不仅要为直面自我,突破边界去欢呼,也会为真诚的笑。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喝彩。

嘘声1:音乐典藏感不足

巨大的舆论狂欢,也掩盖了生产音乐的重要性。

很少有歌曲进入歌单,是本季歌手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值得典藏的音乐少了,有毛边的音乐多了,这是一点遗憾。

客观原因很多,有版权因素、也有选曲因素,也跟歌手自身选择相关。在巨大的传播狂欢面前,节目的音乐收藏价值本身是有损伤的。

嘘声2:“五旬老太”现象

指《歌手》播出时,那英等歌手不敌其他海外歌手,网友热烈玩梗:“五旬老太独守国门” “叶赫那拉大战xxx”等,一时间情绪浓烈,上升到不该上升的维度。

这并不是良性的讨论。

综艺一定要拉起“玩梗”的边界线:让综艺保持综艺的纯粹,让音乐的讨论回归音乐。

这不仅关乎生存空间,更体现文化格局。

因为我们也有“有朋自远方来”的热情,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有“天下一家”的格局。我们的文化里,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用“美美与共”引导共同繁荣,用“和而不同”实现共同追求。

这是我们“成长的烦恼”。

离我们真正成熟,可能真的还有一段路要走。

嘘声3:应对突发的准备不足

还有某知名歌手未能成行,赛制混乱,极大消耗比赛公信力。过去“张榜赛、揭榜赛、袭榜赛”三大赛制为一轮比赛,这个规则被打破了。袁娅维尚雯婕等多位歌手救场,诞生全新赛制“冲榜赛”。

即使这件事有太多不可抗力,我们仍然不得不列出来,因为这就是现场直播带来的现实困境。

这些突发,让喜欢《歌手》的观众挺丧的。它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时候,远水,也真的救不了近火。初生牛犊,还真是战不过虎。

嘘声3:故事线单一,是歌手的遗憾

有一位网友说:之前录播的时候,歌手都有时间准备,好多歌手都会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歌曲,然后每期赋予歌曲自己的情感。这一季完全就是为了比赛。

这一点,媒玩的感知很明显。后台留言里,从夸赞为主,到谩骂为主,而谩骂的对象不只是节目,还有歌手。

我们改变不了一些人固有的观点,但我认为这反应《歌手》舞台的层次感,仍然并尽如人意。

《歌手》最初的爆红,有一种心态,在于它打破了过去以为的殿堂级歌手为主角的叙事。开播后,大家都发现:“原来那英不是主角!”但随着节目归于平静,所有的焦点,最终又回归到那英身上,开播前的骂声才重新回归。

由于播出时间限制,并非所有歌手都拥有叙事短片。这让很多故事线,让不少揭榜者“查无此人”,观众更是波澜不惊。

…… ……

这是第一期的文案:

这是最后一期的文案:

纵有许多失误,但《歌手2024》无疑是2年来最为成功的综艺。

纵然有得失,但得显著大于失。

虽然高开低走,但高出一个天花板。

这说明,《歌手》直播的成功,背后有很多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支打磨多年的直播团队、一支随机应变和有品质的文稿团队、一支成熟的全媒体宣发团队……

谢谢这个夏天,这个团队和歌手们带来的精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02405.html
0
最新回复(2)
  • 冰海恋雪2024-08-03 16:54
    引用2
    选的歌不行,他们唱的歌多少年都没火现在唱也不行,一句话不好听
  • 凤军聊文化2024-08-03 12:51
    引用1
    唯一一季没有留下一首惊艳的歌曲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