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王集团把“赔钱货”卖给了广东国资

尔风道理2024-08-02 15:39:45  62

国研融生智库 杜一用

连续两年巨亏的上市公司海王生物,被母公司深圳海王集团卖了,广东省属国企广新控股当了接盘侠。对海王集团来说,这是卖掉了一个“赔钱货”;对广新控股来说,却是个考验。

在广新控股接手海王生物的控制权之前,这家上市公司已经亏了两年。2022年巨亏10个亿,2023年巨亏将近17个亿。这是海王生物上市以来亏得最惨的两个年头,海王生物1998年上市,2005年也曾亏过7个亿,但第二年就扭亏了。

海王生物最好的业绩出现在2017年,当年赚了6个多亿。这以后,每况愈下。2020年亏了2.8个亿后,2021年扭亏为盈,赚了不到1个亿之后开始出现大幅亏损,两年就亏掉了27个亿。

在这个时候,广东国企当了白衣骑士。根据海王生物7月31日公告,广新控股和子公司丝纺集团斥资大约22个亿,通过从海王集团受让股份和定向增发的方式,获得海王生物的实际控制权。

在这次交易之前,深圳海王集团是海王生物的实际控制人。海王集团是一家民企,目前有两家上市公司,即A股的海王生物和港股的海王英特龙,另外主营医药连锁的海王星辰已经发布招股书准备在A股上市。

海王生物是一家医药流通企业,产品中有药品有医疗器械,目前最值钱的资产应该是503个国药准字药号和海王研究院的60多项专利。海王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起了庞大的医药商业业务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在能赚钱的时候会体现叠加效应,一旦成了“赔钱货”,就会变成拖后腿的资产。在医疗反腐之后,海王生物庞大的网络体系就成了负资产。海王生物2023年报直言,医疗反腐绝不手软的同时,药品集中采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20年以来,四轮高值耗材集采让药品采购价下降了80%。

体现在海王生物上,2022、2023两年的营收只是下降了个位数,亏损却成倍放大。2022年净利润下降了12倍,在此基础上2023年亏损幅度又扩大了64%。这不难理解,利润减少,体量未减,必然造成巨额亏损。

在医疗反腐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药高毛率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趁着资产还没缩水抓紧变现,这或许是海王集团出让海王生物控制权的真正原因。海王集团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海王英特龙可不这样,业绩虽有起伏,但没亏损过,海王集团就没想过要卖掉这家公司。

广东国企在这个时候入局,应该也有捡漏的考量。

从公告信息来看,广东国企与海王集团的交易2022年1月就开始筹划了。拖了两年多完成交易,最后的成交价确定在2.43元。相对于现在的股价,这宗交易基本上是平买平卖。如果从开始谈就商定这个价格,那海王集团还有挺大的折让,当时股价是3元多。一般谋求控制权都要求溢价购买,就此而言,广东国资购买的价格还算公允。不过挺奇怪,大概一个月前,海王生物突然来了一波行情,如果没有这波行情,成交价格大概溢价了20%。

广东国企估计也担心买了个“赔钱货”,与海王集团签订了对赌协议,约定海王生物2025-2027三年的净利润不能低于7.5个亿。如果届时业绩兑现不了,海王集团要以股份、现金的方式进行补偿。

很有意思,对赌协议的补偿金额差不多就是此次交易的成交价。这意味着,海王生物在对赌期内如果只是把业绩做到收支平衡,那海王集团今天转让的股份相当于白送了。如果继续亏损,那海王集团要补的差价可就多了。但对海王集团来说,大不了就是把手中剩余的股票都抵给广东国资,这总比砸在自己手上天天往里赔钱强。

新形势下,海王生物要兑现业绩承诺的挑战其实蛮大。广东国企想要稳住海王生物原来的基本盘已不太可能,而做大增量,随着药品集采程度越来越高,海王生物庞大网络体系的“灵活”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

看得出广东国企对救海王生物于水火信心满满。近些年,康恩贝在浙江国资、广誉远在山西国资入主后,都相继摆脱困境走向了重生。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的广东,在盘活资产上应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01800.html
0
最新回复(0)